您的位置:首页 > 女人快报 >事业正文

进入清代以后的薛家将戏,女性形象呈现多样化

2021-09-30 15:12:22 来源:网易新闻

薛家将戏在元代便开始出现,元明薛家将戏主要敷演薛仁贵相关事宜,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较少。而清代薛家将小说以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中心,开始出现大量女性形象。

薛家将小说的兴盛使得薛家将戏有了夯实的内容来源,薛家将戏便在薛家将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其后甚至脱离小说完成自主创作,女性形象类型逐渐多样化,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女性观。

一、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

清代是薛家将戏的黄金时代,薛家将戏正是在清乾隆时期才得以形成完整的人物谱系。可以说,薛家将戏在清朝结束了之前杂乱分散的情况,由此得以集中化与系统化。

薛家将戏在清代传播期间,除了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外,在民间也得到民众的追捧,因此无论是清廷还是民间都流传了大量的薛家将戏戏文。然而清宫薛家将戏与民间薛家将戏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一些出入,这样的出入也意味着满清统治者理想状态下的女性形象与民间心理塑造下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差异。

在《锁阳关》剧情之前,薛家将戏中少有女性直接参与战争,即便是《定天山》中的高丽郡主,也只是作为智囊一般的角色去为国家招徕义士相助,而非直接上战场。但是在《锁阳关》中,战场女性数量增多。从清宫内廷薛家将戏来看,《锁阳关》相关剧情的展开是薛家将女性直接参与战斗的开端。

这与中华文化中的教化目的有关,戏曲同样秉承“文以载道”的礼乐教化传统将伦理道德、历史与社会文化知识等融入其中,以劝善惩恶为宗旨,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标准,以达到化育民众、移风易俗的目的。

自古以来,戏曲作品始终在无形之中承载部分教化之责,而《清宫昇平署集成》及《故宫珍本丛刊》中所载录的薛家将戏都在满清统治者“教化”大旗熏染之下创作或改编而成,其戏目核心始终围绕“忠义孝节”展开。因此,清廷本中的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也成为符合统治者及其时代要求下的完美形象。

清代薛家将戏的民间戏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底层大众对社会历史、生存方式、价值追求、宗教信仰等多方位的认知。

相较于清宫“薛家将戏”戏本,民间“薛家将戏”中出现神怪更多,故事发展存在更多的凭空想象和异想天开,如《锁阳城》一戏,将“薛家将”故事与“西游记”故事联系起来;《汾河湾》中更为详细的描述王禅老祖,同时在对薛金莲、窦仙童、陈金定、薛景山、窦金莲、樊金定等人的身份交代时,也更为着重强调他们的师承,而其师父均为修道修仙之人。

总的来说,相较于内廷戏本对薛家将戏中神怪戏份的删减,民间戏本更为着重描写神怪身份的背后实为强调天命。内廷戏本受礼乐制度和受众的制约,在对于薛家将戏的呈现上增强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正面性,强化了天命观念、忠君思想、尚武精神和华夷一家观念,反映了内廷大戏创作所贯穿的“大一统”观念;

而清代民间薛家将戏在“遗民思想”等多重因素之下,对于女性贞节观进行强调。在社会文化语境与受众语境的影响之下,薛家将戏内廷戏本与民间戏本女性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个性。

二、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类型及其变化

中国传统戏曲中,女性形象大多依附男性,作为男性形象的陪衬而出现,且缺乏鲜明的性格和独立的个性。但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却打破了这一刻板定势,呈现出与之截然不同的形象。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确有所突破,但时代的束缚依旧约束了创作者的女性观,因此清代薛家将戏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既有突破,同时又符合传统道德下对女性的要求。

清代薛家将戏中有着忠君善战的女将形象。清代薛家将戏中,虽然在“塑造女将英雄”这一点上与之前戏曲作品中的女将形象达成了一致,然而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清代薛家将戏中,多数女将们的外貌都极为貌美。在性格上,女将们也完全区别于孙二娘一类的女性形象,编撰者保留了女将们作为女儿家的“娇态”。

这样的外貌与性情相比于毫无女性特征的女将而言,确实有所进步,然而应当关注到的是,编撰者是男性,观赏者也以男性为主,因此整个戏文总是以男性的视角出发对女将进行描写,因而对于女性形象的外貌或性情描写实则透露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固化。

总的来说,对于女将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脱离“男尊女卑”的观念。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清代薛家将戏中将女性赋予将军的社会身份,使其作为征战报国的将军,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从束缚人生的闺阁中走了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说,清代薛家将戏对于女性的将领身份是予以肯定的,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较为进步的女性观念。

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还有着遵夫守节的贤妇形象。自周以“礼”为规范维持家庭、社会秩序开始,“礼”之观念逐渐作为历朝历代教化民众的准绳。而“妇德”作为传统礼教中规范女性行为的准则,对女性在遵夫、贞节、贤德等方面提出要求。贤妇们由此成为传统伦理道德坚定的拥护者以及最忠实的实践者。

总的来说,在现实社会中,男性以“礼”规范女性,在艺术作品中,男性作者通过塑造“遵夫守节的贤妇形象”来满足自身对于“完美型女性”的追求。对于女性的贞洁要求源自于男性对于性的绝对的掌控,是一种男权意识的重要体现。

除此之外,清代薛家将戏中还有惩恶扬善的女仙形象。而戏曲自诞生以来,便始终有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特质,加之其通俗性与娱乐性的特点,在百姓及贵族之间都受到广泛的追捧,由此,统治阶级以权威把控戏曲作品的积极性,对包含鼓动反面思想的戏曲进行禁毁。

另一方面,戏曲创作者皆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在作品中不知不觉中便传递出符合其时伦理道德教化。总的来说,惩恶扬善是达到劝人向善这一目的在戏曲中所采用的惯常手段,统治者利用道家所提倡的“惩恶扬善”来达到教化民众向善的目的,因此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仙形象的出现便都承担着“惩恶扬善”及“劝人向善”的职责。

自元至清的时期中,中国戏曲舞台上出现了无数薛家将相关的戏曲剧目,但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始终如一。尤其以清乾隆年为分水岭,薛家将戏开始出现大量的女性形象。

相较于元明薛家将戏中在家庭身份、社会身份中始终“缺位”的女性形象而言,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开始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必须改变先前的女性形象塑造手法,由此使得女性形象话语力的加强,从而体现了清代较为进步的女性观。

三、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解析

艺术形象的产生和演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既受到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清代薛家将戏必然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个性,然而从纵向与横向上来看,清代薛家将戏与其他戏曲作品之间又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

薛家将戏在元明时期都属于男性的世界,至清乾隆之后,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逐渐脱离禁锢元明薛家将戏中女性形象的枷锁,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薛家将戏自元代出现便有女性形象参与其中,然而及至明代,薛家将戏中女性形象始终处于他者地位。

但是情况在清代薛家将戏中发生了改变,《说唐三传》等薛家将题材小说的出现将薛仁贵故事发展至薛丁山故事的同时,也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增设了大量女性形象,同时由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理学所推行的极致“克己复礼”的叛逆潮流之下,女性意识开始萌芽。

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相较元明有了极大地突破。清廷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大一统”局面的大力推行,以及明代灭亡后社会开始将爱国期许寄托在女性身上,各种原因的共同推动之下,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被赋予忠君要求;同时民间“遗民思想”以及清廷出于“维稳”的目的而迎合汉族“习俗”,清朝社会对女性贞节要求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也在此影响下,兼具忠君与贞节的道德观念。也就使得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上到神界仙女、贵族妇女,下到平民女子、番族女性,存在了两个共同的特征,不论什么阶层,什么年龄,她们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都会选择挺身而出,忧国忧民;面对自身贞洁受到威胁时,宁愿死亡也依旧选择维护贞洁。

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在男性视角之下依旧存在着诸多落后的观念,但应当看到的是,清代薛家将戏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较于其时代而言先进的女性观。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闺秀的转型(如柳氏)以及女将的参与使得清代薛家将戏将女性作为叙述的一大重点。

而女性参与男性活动,走出“门”外,也就拥有了社会身份,社会身份与家庭身份的冲突与矛盾也成为薛家将戏所把握的重点,充分展现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化解的办法,由此表现女性智慧。

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女性形象,都是一个时代的特有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此外,通过对清代薛家将戏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可以窥见清代女性的生活环境与精神面貌,为研究女性形象发展史提供经验。

特别推荐

新闻图片

精华推荐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