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进入加速赛道

来源:中国商报     时间:2021-04-02 14:34:53

日前,《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经登记取得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可上深圳特区道路行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新突破,意味着在技术端和产品端利好消息不断出现之后,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在法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数字化浪潮汹涌,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行业的发展新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领域进行布局。两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向商业化迈进的步伐持续加快,有关各方都在积极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技术评测、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等相关的测试和验证。

创新突破地方法规有望出台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智能决策等功能,最终实现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其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三个技术等级。

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条件,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上特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开展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开展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经市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不配备驾驶人。同时,授权市政府可以选择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行政区全域开放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商业化试点。

根据现行交通法规,汽车驾驶者必须是自然人,这让智能网联汽车“上路”变得困难重重。对此,征求意见稿规定,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持有相应车辆驾驶证的驾驶人,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不配备驾驶人。

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取得智能网联汽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方可上路行驶。鉴于国家目前尚无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专门号牌,对经登记的智能网联汽车发放的是深圳智能网联汽车地方专属号牌。

为了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方面先行先试,征求意见稿规定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地方标准,并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符合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列入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允许在特区范围内销售、登记、上牌。

“深圳此次征求意见稿有了很大的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蒋炜表示,征求意见稿对智能网联汽车管理进行全链条规范,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各地推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不仅能够扩大和丰富汽车行业的规模,也能拉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因此,各国都在强化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

在顶层设计上,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推动政策。去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对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做出全景式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同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智能网联汽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

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纷纷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北京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为自动驾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20年11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升级更迭《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这是北京市第四次升级完善该文件。日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20年)》显示,北京已累计开放200条、共计699.58公里的测试道路,共为14家自动驾驶企业的87辆车发放一般道路测试牌照,公开道路测试里程达221.34万公里。

上海日也发布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报告(2020年)》。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累计开放243条559.87公里测试道路。从测试道路场景丰富度来看,上海自2018年3月开放测试道路以来,创新形成了“全车型、全出行链、全风险类别、全测试环节和融合新基建基础设施”的“四全一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布局。

青岛在去年10月发布《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打造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的目标。

此外,在长沙、苏州、武汉等地,各种智能网联汽车新项目不断涌现。在“中国车谷”武汉的公开测试道路,自动驾驶场景已覆盖出租车、公交、环卫、无人配送、代客泊车等多个场景。

产业可期商业化应用步伐加快

在去年11月召开的2020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2025年左右,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L3)实现规模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L4)开始进入市场;2030年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2035年以后,完全自动驾驶乘用车(L5)开始应用。其中,到2025年,实现具备部分自动驾驶(PA)和有条件自动驾驶(CA)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0%。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5年,将是我国汽车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未来汽车消费普及度、成熟度将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需求将逐步被市场认可并获得更广泛的消费基础,自动驾驶等新技术也将加快商业化应用步伐。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表示,目前,国内L2级自动驾驶车辆已经规模化进入市场,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车辆也已在多地开展示范运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示范运行,国内整个产业已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

此外,在多个方面,我国智能网联产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技术研发上,如C-V2X(蜂窝车联网)等技术在世界上已有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华为期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MDC计算台,标志着我国在计算芯片和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技术上有了突破。此外,国内的传感器、人机交互、信息安全、地图、定位等方面的技术都有新的进展。

在标准上,自2017年国标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后,汽车、电子、交通、公安、通信等五个领域也各自发布了相关的标准指南,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力支撑。目前,辅助驾驶的标准体系已经形成,正在进行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标准的制定工作。

在基础设施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都很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开展了大量的测试验证工作,特别是新基建相关政策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因此,从国家、产业、地方等层面已形成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汽车产业主管合伙人徐侃瓴认为,智能网联要实现商业化落地,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政策法规的护航。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创新、适宜的保险制度,同时离不开区域覆盖、强大的智能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自身高昂的成本以及其商用所需基础设施搭建的投入,需要一定的商业模式进行消化,否则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前期的商业化应用探索将有助于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行模式,为未来产业发展及市场指明方向。

延伸科技巨头扎堆入局 造车到底有多香

前景诱人、商机无限,伴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科技巨头纷纷涉足,跨界造车突然火了起来。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和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新能源、车联网、无人驾驶解决方案、芯片、5G、高精度定位与地图融合等领域发力。在新基建浪潮下,以百度、比亚迪、腾讯、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企业进一步加快将智能网联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的进程。

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确定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其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预计未来十年的总投资额将达100亿美元。这也是继阿里、百度之后,又一家科技巨头宣布造车。

今年1月11日,百度与吉利控股宣布将组建一家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引发行业热议。百度方面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3月2日,由百度和吉利组建的合资公司以“集度汽车有限公司”的名字正式成立。实际上,百度此前几年中已经向威马等多个汽车品牌伸出了融资触角,其2020百度世界大会上首推的AVP自主泊车技术就是与威马合作的技术,称可实现特定场景L4级别无人驾驶。

在百度之前,另一大互联网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就已拥抱上汽集团,实现了进场造车。去年年底,上汽集团与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品牌高调亮相。实际上,在汽车科技和5G应用方面,早在2016年,上汽集团就与阿里巴巴双方共同投资成立斑马网络,开发了YUNOS车载智能操作系统。在2019年8月战略重组后,阿里不仅取得控股权成为斑马网络的第一大股东,双方还将合作领域扩大至汽车出行台、自动驾驶、汽车行业云等领域。

日前,市场也传出华为将下场造车的消息。不过,华为对外坚称不会造车,而是聚焦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实际上,尽管不造车,但华为在造车领域已经是深度介入,研发了众多与智能汽车相关的技术。日,华为又公开了两项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专利。

毕马威中国华东及华西区汽车产业主管合伙人徐侃瓴认为,相比一般的“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造车存在强大的科技背景、充裕的资金以及政策的东风等优势。得益于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的迅速成熟,为智能汽车产品的功能创新与体验升级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这些技术是这些科技巨头的优势所在,再加上这些年在汽车领域的一些摸索和理解,为它们自己先下场成为智能汽车领域的玩家提供了机遇。(记者 王莉)

关键词: 智能网联 汽车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