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 何以绿盎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6-09 06:31:37

昔日盐碱滩 何以绿盎然

——河北黄骅渔民张宝春20年种树护卫古贝壳堤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保健

6月5日傍晚,回家匆匆吃了口饭,76岁的张宝春就赶回了他的“住所”——位于河北黄骅市南排河镇张巨河村古贝壳堤旁的一间平房。这里有他最大的牵挂。

在黄骅市濒临渤海湾广袤无垠的滩涂潮带上,有一条绵延76千米的古贝壳堤,如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渤海与古黄河之间的一段万载奇缘。黄骅古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是全世界共同的珍贵遗产。它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的重要基地,是一座天然生物博物馆。

这段世世代代守护着张巨河村的贝壳堤沉淀着张宝春美好的儿时记忆,“小时候,我们都把这段贝壳堤叫‘沙坨子’。那时候,‘沙坨子’有几米高,上面不光有各种各样的贝壳,还长着一片片的酸枣树。我们一群小伙伴几乎天天去爬‘山’、滑沙。”

古贝壳堤丰富的贝壳资源,为贝雕加工、塑料橡胶填充剂、动物饲料钙质、海洋贝瓷制造等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看到了这颗“明珠”中蕴藏的财富,盗贝者摧残着她的“美丽肌肤”。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近乎疯狂的挖沙采沙行为,让美丽的“金项链”从一道护卫村民的金色长城变成了残破的小沙丘。酸枣树与孩童们的乐园也一起消逝了。

1997年8月20日,11号台风罕见登陆渤海湾,10级狂风卷动着近20米的巨浪,向张巨河村扑来。失去了贝壳堤的天然护卫,加之原有海挡年久失修,张巨河村全村被淹,最高水位近4米,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这一幕,一直是张宝春心中永远的痛苦回忆。张宝春说,要是古贝壳堤还在,那场灾难原本可以避免。也正是那场灾难,让他萌生出种树护堤的想法。

2002年,56岁的老渔民张宝春告别了几十年乘风破浪、出海捕鱼的日子。他没有像村里其他老渔民一样赋闲在家打牌、喝小酒,而是拎着铁锨走上了古贝壳堤,开启了种树护堤的另一段生活。

张宝春栽树的地方,在当地俗称“海挡”。早些年,因海风肆虐及雨水冲刷,“海挡”水土流失不断变窄。古贝壳堤就在“海挡”上,种树在固堤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还能让残存的古贝壳堤不受海水侵蚀,一举两得。

渤海岸边地碱水咸,长一棵树实属不易。刚开始,张宝春选择种柳树,尽管每天细心看护、浇水,但由于“水土不服”,栽种的一百多株柳树无一成活。

不能再盲目栽种了,张宝春经过四处打听、请教专家,最后选中了苦楝树。这是一种绿化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周期快,而且不易招虫、好护理,最重要的是这种树耐盐碱。为了保证成活率,张宝春选择了自己“育秧”。张宝春说:“育苗就像抚育小孩儿一样,打小就生长在啥环境肯定适应啥环境,还能水土不服?”

尽管苦楝树耐盐碱,但由于“海挡”东侧就是渤海湾,沿线地下水都为咸水,要保证成活率还是要用淡水。没淡水就用人工驮。张宝春每天骑车从家里驮水来浇树,而且一驮就是二十年。驮了多少桶水,走了多少里路,他无法统计,只知道光自行车就已经换了四辆,水桶都换了好几茬。

二十年来,在张宝春的精心照料下,苦楝树苗已长成了一片绵延3公里的小树林,海风肆虐的盐碱滩已是绿意盎然。

张宝春造林护堤的事迹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2016年,相关部门出资给他在树林边盖了一栋护林房,安装了空调、地暖等生活设施,并出资支持张宝春种植桃树、杏树等果树。

栽种条件好了,张宝春一天到晚更是“粘”在了堤上,与树为伴,以护堤为荣。很多人不理解张宝春,两个儿子已成家立业,本可安享晚年,为啥到海边来种树?张宝春的回答很简单:“我爱动,闲不住,种树是件好事,造福子孙后代。”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 09版)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