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直播:有流量,更应有文化含金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5-17 08:41:46

【专家点评】

作者:余青峰(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傩戏是戏曲的雏形,倡优百戏、角抵参军、勾栏瓦肆是戏曲的摇篮,元人杂剧、明清传奇则是戏曲的盛宴。无论是雏形、摇篮还是盛宴,戏曲始终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而存在,并且作为当时社会所盛行的娱乐方式而深入人心。到20世纪80年代末,戏曲依然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在中国的乡村,看戏如过节一般隆重。戏台上的一唱一吟、一招一式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乡愁美学。

戏曲之所以长盛不衰,因其有思有想、有道有德、有血有肉、有真有美、有情有感、有悲有喜、有爱有恨、有滋有味,是一种高级的娱乐。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逐渐“迷失”在各种娱乐浪潮中,尽管有关部门扶持力度不减,但戏曲仍不被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青睐。新事物的衍生也是大势所趋。每年各个剧种涌现出不少大戏,但结果通常只有一个——叫好不叫座。

如今,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很难耐心地欣赏一场两个小时的戏曲演出,“短平快”的娱乐方式更容易吸引人。尤其是疫情期间,戏曲演员用个人账号发视频、开直播,对着手机屏幕唱戏,吸引了广泛关注,收获了巨大流量。成名成家的戏曲角儿,可能放不下面子开直播,对这种新鲜玩意儿接受度不高。于是乎,一些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甚至从未当过主演的戏曲演员,在疫情防控期间闲来无事,干脆把小小的手机屏幕当成了一方舞台,以“直播”为职业。其中,有不少年轻戏曲人,一鸣惊人,一夜成名。

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一个戏曲演员,舞台黄金生涯30年,每年演出100场,每场满座1000人,一辈子能收获300万人次观众。通过戏曲直播,一个戏曲演员可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就拥有数百万粉丝。戏曲演员在直播中尝到了甜头,一些戏曲院团也“集体”上阵,在会议室、在排练厅、在田间地头、在风景名胜区直播,花样繁多,异彩纷呈。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戏曲的魅力无穷,永不过时;二是传播手段至关重要。戏曲直播所产生的流量,让戏曲演员有了存在价值,更增加了文化自信。此类市场探索,让古老的戏曲艺术,有出路,有盼头,有造血功能。

网络直播,说到底就是一种手段,一方平台,一个渠道。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再到现代化剧场,戏曲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况且,戏曲如今已然处于大众娱乐的边缘,能通过直播收获更多受众,展现戏曲之美、之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

对此现象,也有人颇有微词,认为戏曲演员对着镜头又唱又舞,一味迎合观众、娱乐至上,过度曝光和商业化,从而失去了艺术家的尊严。殊不知,戏曲之危机也不是一两天了,对于大部分的戏曲院团而言,创排新戏乃至巡回演出,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罕有“市场”。如果还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因小失大。戏曲要遵循传统,但不能固步自封。科技对世界的席卷从不间断,前几年我们讲“互联网+”,现在讲直播,未来还有其他。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我们身在其中,要抓住机遇、着眼当下。也有人认为,戏曲直播是疫情冲击之下的权宜之计,我以为言重了。当今戏曲“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必将促使戏曲人更新观念,夹缝中求生机。疫情,只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戏曲传播手段的嬗变和传播方式的丰富。戏曲直播现象的最实际的好处,至少让戏曲还有人关注,还有人欣赏。更为可喜的是,关注和欣赏者中,不乏众多年轻面孔。

戏曲,如果只是躺在“财政扶持”的温室里,迟早有一天要走进博物馆。戏曲,有人看才能活下去。一出戏,从筹备,到排练,到演出,每一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明珠蒙尘难放亮,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吸引更多人来看戏,让更多人爱看戏,已经成为现在戏曲传承的重中之重。

任何一种艺术想要发展,都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社会,直播只是其中一个手段而已。这些年,戏曲一直在谋求“破圈”。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惊·鸿》在B站跨年夜晚会惊艳了许许多多年轻人,甚至成为这台综艺晚会的节目“天花板”;去年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又让大江南北的无数年轻人迷上了粤剧。窃以为,这不只是破圈,而是对戏曲生态的一种良性修复,一种积极自愈,是一种“破茧重生”。试想,一个年轻的戏曲人,历经“台下十年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十年如一日,其背后之艰辛和坚持,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突然有一天,这些年轻戏曲人,在网络直播、电影、晚会等一个个特别的“舞台”上,收获了无数粉丝的赞誉,怎不令人喜不自胜?

可以喜不自胜,但不能沾沾自喜。戏曲直播只是个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创新是为了守正,守正才能创新,这是一种辩证法。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收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戏曲是有价的,网络平台的戏曲大戏播放,如影视剧一样合理收费,也是名正言顺的。但戏曲演员倘若丢掉了线下舞台,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就成了乞儿行径。一朝蹿红,身价倍增,飘飘然而忘乎所以,很快就遭唾弃,梨园界亦有不少惨痛先例。

通过直播走红的戏曲人,切记三个“正”。一者,正本清源。进一步提高技艺,强基固本,须知路漫漫其修远,更应上下求索;二者,正心诚意。不应有了知名度,只想着带货赚钱,被钱牵着鼻子走。要始终牢记振兴戏曲的使命;三者,正当其时。老老实实回到排练场,创造经典形象,打磨经典唱段,把线上粉丝吸引到线下剧场,再将新创内容传播到线上,形成良性循环。毕竟,戏曲是唱念做打的艺术,不能只有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老唱段。中国戏曲的薪火延绵,是因为有《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一个个经典剧目,世代流传。戏曲直播的网红,若在流量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金量,虎丘昆曲大会的佳话,万人空巷看梅郎的盛况,必将伴随着中国戏曲的真正繁荣而重现。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7日 07版)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