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时间:2021-12-22 11:25:57

12月8日~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用一个“稳”字定下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7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一些新提法、新表述及工作部署,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指引中国经济迈向新征程。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何如此强调“稳”?又如何确保稳中求进?这些政策将怎样影响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又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叠加 稳中求进是发展要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稳”,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突出的关键词,不足5000字的新闻稿中,“稳”字出现了25次。

为何如此强调“稳”?记者采访的业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这与当前的内外部环境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素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挑战。因此,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明年,内外部环境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宏观政策会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美国在疫情有所缓解及通胀压力上升之际,可能会采取更多针对中国的抑制政策。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加大。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将和国内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叠加,对明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也表示,从国际上看,全球疫情形势仍在演变,世界经济复苏动能明显减弱。同时复苏不均衡、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政策外溢效应持续显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主要经济体通胀攀升,债务偿付和再融资风险上升;宽松货币政策面临收紧的压力,操作不当极易引发金融动荡。

而在国内,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毕吉耀认为,从国内看,疫情多点散发时有发生,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加剧了下游企业、行业的经营困难。国内的消费、投资需求仍未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出口增速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会放缓。碳达峰、碳中和加大了经济转型的调整压力,一些地区运动式的减碳给经济的稳定运行也造成了冲击。王小广分析,一方面,国内如房地产企业、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可能爆发新的债务违约风险。但从治理经验和影响面来讲是可控的,不会影响大局稳定。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较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创新高,估计超过1000万人,失业率依然在两位数;中小微企业依然困难;消费与部分服务业恢复不足等。“这些内外部因素叠加,可能会导致明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总体形势可能会比今年更严峻。”王小广表示,也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的发展要稳字当头。

虽然仍面临国内国外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展望2022年,王小广仍保持乐观的看法。他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呈现阶段性跃升前调整型增长特征,蓄势待发。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面牢靠,特别是韧性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动力、新气象,支撑宏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稳中加固的态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的“门槛”压力巨大,需要着力精准化解,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可持续性以及创新力与竞争力。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投资和消费两类内需增长平稳,物价总水平微升中趋稳,PPI(生产价格指数)增长有望显著回落,从而明显缩小两类价格的“剪刀差”。同时,在工业与房地产双双调整后,我国创新动能成长将逐步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愈加巩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判断,明年国家或将不会出台过度的消费刺激政策,而会加大力度控制通货膨胀,确保消费能力稳步提升。为保障稳步发展,明年可能不会出台力度太大的改革政策,而是在既有政策体系内,稳定国际国内各方面关系,稳定投资者信心。

高质量发展是稳中求进的核心内涵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提出要稳中求进,但是这次强调的重点不同,更强调‘稳’,然后才是‘进’,要把‘稳’和‘进’结合起来。不是消极、停滞意义的稳妥,而是要在稳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我国提出的各项新兴产业,做好高质量发展。”石磊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明年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核心内涵。

在石磊看来,稳中求进或将是未来3个“五年计划”的总基调,到2035年,新格局构建的这个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要扎扎实实一步步走,做好重要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不是朝夕之间就可实现的,要从长计议,一定要沉下心来做好重大领域的原创技术突破。”石磊说。

具体到汽车行业,石磊认为,高质量发展应是汽车工业当前的追求。“传统汽车产业的产能不能再增加了,要在存量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增量中的‘进’,这个增量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石磊说。他进一步强调,过去,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扩大了市场,但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积累还不够,接下来要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积累,稳扎稳打,做好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关键领域解决‘卡脖子’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要打好基础。”石磊强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告诉记者,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机械工业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行业要深刻认识到国内经济形势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提振信心、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下行压力的挑战。汽车稳则机械稳,机械稳则工业稳,做好汽车工业扩内需、稳增长的各项工作是明年汽车市场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总体上看,未来我国汽车市场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从长期发展来看,当前中国市场仍处于普及初期向普及后期过渡阶段,新车销售由增量市场逐步转向存量市场。虽然2018年我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波动,但纵观历史,汽车发达国家在普及阶段也出现2~4年左右的波动期。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已处于短期调整的尾声,未来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而在这种温和增长态势下,高质量发展变得更为重要。

三重压力考验汽车行业发展韧性

王小广分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是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重压力。首先是需求收缩。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疫情,一般需求在不断收缩,新增需求不足,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速维持在5%左右的重要原因。在供给侧,PPI的上涨反映出一些市场问题,尤其是铁矿石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对供给造成了很大冲击。今年汽车行业就饱受“缺芯少电”等因素困扰,尤其是铁、锂等矿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对汽车行业正常的生产节奏,甚至供应链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疫情的不断反复,带来了迷茫情绪,出现房价、投资、疫情、中美关系、人口老龄化5个方面的焦虑,这些因素也将持续至2022年。

事实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些因素的影响已经在今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中有所体现,尤其是供给冲击带来的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让今年的汽车工业出现“缺芯、缺电、缺柜、缺人”等一系列问题。有预测称,仅芯片供应不足就给今年车市的产销量带来200万辆左右的损失。而从目前的发展看,短期内,芯片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或将持续影响明年汽车市场的走向。

在部署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不常见的,足见相关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在近两年间被放大,尤其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被严重“卡脖子”。陈斌强调,汽车供应链生态的脆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生态脆弱的集中反映。“芯片短缺造成的影响,不仅提醒了汽车行业,也警醒了我国制造业和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可谓空前。目前,我国至少有30多家企业在全力研发生产各类汽车用芯片,希望它们努力拼搏,真正做出成果来,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确保我国汽车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控,确保明年我国汽车市场上的供给方不会受到芯片的影响。”陈斌说。

王小广还特别提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过去两年,我国的外贸增长达到了两位数,接近20%,但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不过,他也强调,汽车行业也在今年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这更多源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竞争力的增强,明年我国外贸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或对汽车出口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专家观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

打破不平衡不协调 结合区域优势谋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从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南北差距正在缩小,2021年,很多北方地区的省市经济增速都在全国平均增速之上。南北差距在缩小的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存在。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将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十四五”规划中,加快重点地区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核心区域的竞争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核心地区的优势产业。如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同时,发展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形成区域汽车产业新特征;另一方面,要加快缩小中西部、南北方发展的差距,结合区域内优势,协调发展。如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对车辆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就是顺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推进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后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差异化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建设汽车社会。

商务部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

在开放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车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体到汽车行业,由于中国汽车产业较汽车发达国家发展较晚,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汽车行业采取了半开放半保护的做法。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逐渐培育出了自己的龙头企业,年产销量已经逼近3000万辆。在这一前提下,汽车行业的开放发展也要迈入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车企规模的不断壮大、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了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实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第一家独资的外资汽车企业已经在上海建厂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综合竞争力在提升。我坚持认为,保护下的汽车产业发展不会快,而开放的竞争环境下,产业的竞争力也会随之而生,自主品牌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也会在开放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新的开放发展格局,中外企业将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同台竞技、公平竞争,大家享有同样的市场空间。中国车企也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能培育出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汽车集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实现经济恢复正增长,这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坚实的基础,有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这也说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着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演化的实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谋求实现更大的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主任姚占辉

用财税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应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体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需要更加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要保持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平稳,这是保持市场主体活力的基本盘。我们对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并不担心,但主要支持政策扎堆在2022年底结束,这也要注意。财税政策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本对市场、产业的判断,也影响终端消费者的购车决策。2023年及之后年度,相关政策能否延续给予支持,对市场影响是较大的,需要政策平稳过渡,进而促进市场总体平稳;二是支持政策更要注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过去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财税政策,起到了非常好的鼓励技术创新的作用,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希望相关支持政策能继续鼓励技术创新;三是支持政策应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继电动化之后,智能化、网联化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大趋势,但在领先技术应用方面,我国企业还处于劣势,要加速这些技术的应用,才能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因此,亟需财税政策扶持,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国内高精尖中小企业,才能夯实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先优势。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

发挥好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为资本设“红绿灯”的原因在于资本有两个特点:首先资本是生产要素。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就要在尊重资本贡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让实体经济为资本服务;第二个特点是盈利动机。这可能会导致大规模资本控制产业走向,这样就会出现实体经济为资本服务的问题。也因此,要防止资本过度扩张。这方面,在教育行业已经出现。

汽车行业也要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让资本为汽车产业服务,而不是让资本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在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同时,要做好管控,防控大规模资本移动带来的风险,做到早预判、早控制、早规避。我们注意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背景的资本也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份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引导资本更好为汽车产业服务。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

“双控”转变不能“一刀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突破的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防止层层分解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综合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禀赋特点、环境空间等条件,权衡制定各地的发展路径、能源结构,才能更好地完成各地的“双碳”目标,同时又能确保地方的稳定发展。

汽车行业要想完成“双碳”目标,需要更好地发挥新能源汽车零碳排放的作用。但是对于电的结构,却是汽车行业本身无法决定的,这是一个需要能源系统综合考量的问题。我认为,短时间内,氢能的利用很难成为主流,其关键不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氢从哪来。只有光伏、风能等绿色能源实现大规模制氢,才可能迎来氢能的大规模应用。

关键词: 经济工作 汽车行业 发展机遇 政策信号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