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身到健康从治慢病到治未病 还需要一张科学合理运动处

来源: 新华社     时间:2020-03-03 14:31:36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健身房里,人们挥洒汗水,追逐轻盈的身姿或健美的肌肉;走出户外,人们迈步奔跑舞动节奏,将运动的激情填满城市每处角落。但与此同时,慢性疾病依旧是影响中国人健康的首要威胁,不当运动带来的损伤也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身热情。

如何规避运动中如影随形的伤病陷阱?如何提升健身锻炼的有效性?如何让运动真正成为治未病的良药?专家指出,指导人们科学合理、适当适量健身锻炼的运动处方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是连接健身与健康之间的那座关键桥梁。

从治慢病到治未病 运动处方并非患者专属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简单来说,运动处方是由专业的医师和运动指导人员根据病人具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处方的形式对其运动的种类、频次、强度、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指导,以帮助病人通过运动锻炼治疗疾病、改善健康水平。

原美国运动医学会主席斯金纳教授说,大量循证医学数据表明,科学规律的体育活动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能起到治疗甚至是预防作用,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有缓解作用。

对慢性病患者而言,运动处方的作用不言而喻。不过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军看来,并非只有慢性病患者才需要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对健康人群同样有治未病的作用。

“我们要从疾病发展全过程的角度理解运动的作用。在慢性病发病前,人们同样需要运动锻炼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样需要科学的健身指导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健身指导可以看作是运动处方的初级阶段,一般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更多是解决运动安全性的问题,个性化、差异化的健身指导则更有利于提升运动有效性,也更趋近于运动处方的作用,更能起到治未病的效果。”他说。

美国运动医学会会员、奥美之路(北京)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峻华也表示,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指导从目的上看是有区别的,但运动在整个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过程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从运动促进健康的效果看,两者区别越来越模糊。患者需要运动处方来更好地治慢病,普通人也需要初级阶段的“运动处方”——即个性化、差异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来更加行之有效地治未病。

从“要运动”到“会运动” 健身意识还需升级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0个全民健身日。经过10年发展,全民健身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实现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观念转变,但从“要运动”到“会运动”,人们的健身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升级。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国平说,目前健身人群中的认识误区有很多,一是在锻炼中过分关注和强调成绩,二是健身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没有科学的评估和测试。一些人因运动量过大,产生机体不适应,导致身体疲劳、关节受损等;一些人因运动方式不当,运动项目选择不对,往往容易造成意外损伤,甚至猝死;还有的人则是运动不足,每次锻炼运动量不够,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达不到运动促进健康的目的。

对此,李国平建议政府部门、媒体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加大宣传教育,将科学健身的方法推荐给大众。

在徐峻华看来,“上班族”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少,他们是最需要进行健身锻炼,同时也更需要接受科学健身指导、提升锻炼效率的一部分人群。然而对于时间本就紧张的人们来说,抽出时间运动已实属不易,再要拿出时间接受科学指导就更困难了。

本着将健身指导生活化、便捷化、碎片化的初衷,徐峻华的团队在微信平台开发了“微动1分钟”小程序,针对“上班族”常见的肩颈疼痛、慢病、亚健康等问题推出一分钟的健身教学视频,医生和健身管理师可以在1000多个视频中挑选合适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组合,形成简易的“运动处方”,两个月时间里用户数量已发展到5000多人。

“现在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如何科学运动健身很多人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总认为运动就会健康,不需要什么运动处方和科学指导。”徐峻华说。

郭建军表示,从“要运动”到“会运动”的观念升级,关键要开展大众科学锻炼素养教育。科学锻炼是以身心健康、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为目的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科学锻炼素养就要求人们具备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态度,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技能,具有科学锻炼的习惯。

从“1+1=2”到“1+1>2”运动处方离不开体医融合

于洁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外伤专业的医生。她发现就诊的运动相关性眼外伤患者中,有很大比例是因为打羽毛球导致受伤的,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双打时,前场队员回头看队友时被队友抽来的球打伤。

经过与专业教练沟通于洁发现,专业运动员因水平较高、反应更快,类似伤病几率相对较低。业余爱好者因运动水平有限、缺乏专业指导,眼部受伤的风险就会大很多。

于洁从2012年起开始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分析,目前她经手的病例已有130多人。今年6月,她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羽毛球运动致眼外伤的运动损伤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的文章,建议业余选手养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习惯,提高眼外伤风险意识,尤其是双打前场选手建议使用护目镜。

于洁说,一些国外的羽毛球运动场馆会专门向健身者提供护目镜,增加一个简单的运动装备就能极大降低眼伤风险。

一个小小的护目镜,反映出的是体医融合推进运动处方和科学健身指导发展的大思路。

当前,运动处方在国内尚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但在郭建军看来,体医融合能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多个试点项目成果看,是推动运动处方发展,实现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

“技术层面,竞技体育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医疗技术提供运动的安全保障。资源方面,体育系统的场地资源能克服医院场地短缺的问题,大量的健身指导员、退役运动员经过培训都可以做医生的助手,对患者进行科学锻炼指导。话语权方面医生可以宣传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推荐患者接受运动处方,体育专家也应大力宣传体育在疾病防控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郭建军说。

“在指导全民健身过程中,体育和医疗怎么合作,各自如何分工是关键。共同合作才是体育融合。不能因为有分工,而将体医融合变成体医合作,更不是体育配合医疗促进健康。一定应该是各自分工,但有机融合,避免各自的缺陷,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对方不足,从而达到融合,最终促进体育和医疗共同发展,推动全民健康。”他说。(吴俊宽 张薇 王浩宇 姚友明 周畅 杨帆)

关键词: 健身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