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 > > > 正文
新邵9000余亩荒山变粮田!具体是怎么做到的?让荒山变绿的十种办法介绍!

来源:土流网     时间:2023-07-06 11:37:07

荒山是国家宝贵的资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可持续的管理,可以实现荒山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就在近日,新邵9000余亩荒山变粮田,那具体是怎么做到的?让荒山变绿的十种办法介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新邵9000余亩荒山变粮田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近年来,新邵县在农业发展中注重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有效利用荒山资源,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其中,9000余亩由石漠化和山地抛荒治理而来的荒山被成功转化为肥沃的粮田。这项创新措施为新邵县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实现荒山变粮田的目标,新邵县充分利用财政粮食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一定资金支持该项目的实施。通过集中物资采购和社会化服务补贴,县政府为种植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为了确保技术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县政府成立了3个专业技术指导组,并联合15个乡镇农技推广站,为种植者提供全程精细化的服务。

在实施过程中,农技员们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块的形状、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他们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例如选种、翻耕和施肥等,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指导手册。这些手册为农民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帮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技术指导的全面推广,新邵县取得了显著的种粮成效。今年,县政府共推广了1.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其中包括9000余亩荒山的开垦。这些荒山经过治理和种植,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肥沃的粮田。

荒山变粮田的成功经验在于充分发挥了石漠化治理和山地抛荒治理的作用。石漠化地区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困扰。而山地抛荒地则因地势复杂、土地条件较差,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通过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结合专项资金支持,新邵县将这些荒山改造成了可持续利用的粮田。

在荒山变粮田的过程中,科学的技术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专业技术指导组与农技推广站紧密合作,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种植方案。技术指导手册的编制使得种植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种植的效率和产量。这种精细化的服务模式为荒山变粮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荒山变粮田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还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不仅改善了土地质量,还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风险,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做出了贡献。同时,山地抛荒地的改造也使得这些地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荒山变粮田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它展示了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有效利用专项资金和科学技术指导的重要性。通过结合石漠化治理和山地抛荒治理,可以将荒废的土地转化为可利用的农田,实现粮食种植的增产增效。

二、让荒山变绿的十种办法介绍:

1、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恢复,引入适宜的植物物种,加强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抚育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包括适时的修剪、疏伐和抚育,促进植物生长和更新,提高荒山植被的健康程度。

3、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梯田、植草带等水土保持设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对荒山的破坏。

4、林业复种:根据荒山的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林业复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土地改良:对于贫瘠的土壤,进行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改善土壤质量,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6、种植经济作物:根据荒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提高荒山的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利用。

7、灌溉系统建设:修建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荒山植物的水源供应,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8、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参与荒山生态修复的农民、种植者和社区提供经济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荒山变绿的行动。

9、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荒山上的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10、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荒山变绿的活动,提高公众对荒山生态价值的认知,增强对荒山保护的重视度。

总结:新邵县通过增强技术指导,因地制宜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9000余亩荒山变粮田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土地改良、种植经济作物、灌溉系统建设等多种措施,结合生态补偿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公众参与,我们可以实现荒山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