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技艺成广东汕头澄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时间:2021-06-08 16:38:58

很快又到端午粽子飘香时节。广东汕头也有端午吃粽子的俗,不过在这里,粽子不叫粽子,而叫“粽球”。

现在大概没人能说明白,这种有着4个尖角的食物,怎么会冠以“球”的称谓。倒是有一个和粽球有关的歇后语在当地广为人知,“老妈宫粽球——吃定正知”,意思是有一家叫“老妈宫”的小吃店,他家卖的粽球到底有多好吃,要吃过了才知道,引申为凡事要亲自经历过才有资格评论之意。

汕头粽球除了名字特别,味道也十分特别。网络上对于什么口味的粽子最好吃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致分为两派:南方人喜欢咸粽子,北方人喜欢甜粽子,还闹出个“甜咸之争”,谁也说服不了谁。在汕头,这个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因为汕头的粽球融合了甜咸两种口味,当地称之为“双拼粽球”或“双烹粽球”,是咸是甜,任君选择。小小一个粽球里面,一半咸、一半甜,可以想象一下,吃起来是怎样的滋味。

不像有些地方流行素粽,就是里面除了糯米什么馅料也没有,汕头的粽球里面馅料非常丰富,无论是店铺出售或是自家制作,都要用到七八种以上的配料。

通常咸的部分有这么几样是少不了的,首先是主料糯米,有的地方包粽子用生糯米,汕头人制作粽球一定是用熟糯米,而且非常讲究,一般是用炒制的手法而非蒸或煮,炒的时候还要用猪油,再加上盐、五香粉、干贝粉、沙茶酱等调料,这也是汕头粽球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接着就是多到数不清的辅料,1片生的南乳肉,必须得是肥瘦相间,用红腐乳、糖、酱油腌制一夜入味,1粒板栗,1片泡发干香菇,1个或半个咸蛋黄,1条干海虾和数条干虾米,干贝、莲子和白果也是比较常见的馅料,花生也有人下,但不是很常见。板栗、香菇和莲子同样先炒熟,加入盐或鱼露调味,爆出香味,放凉备用。

汕头粽球更大的特色在于甜的部分,有乌豆沙(红豆泥)或者绿豆沙。传统的做法要用猪网油裹住,出于成本和健康考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做了。还要有糖渍鹌鹑蛋,煮熟的鹌鹑蛋去皮后用糖水熬煮10分钟左右,再放置一夜,让甜味完全渗入,整个鹌鹑蛋变成褐色带透明状,口感更为弹牙。讲究一点的做法,还要用上柑饼丁和甜糯米,目的是让甜味的层次更加丰富。

包粽球除了用常见的麻竹叶,还经常用芦苇叶,也叫粽叶芦,比麻竹叶更长,而且柔韧比较好,晒干之后可用来包粽球。

包的时候有特定的手法。虽说是咸甜双拼,不过甜的部分通常只占四分之一多一点。把甜的部分放在一个角,中间填上糯米,再把咸蛋黄、香菇、海虾等辅料放在边上,其他料放里面。这样等到解开粽叶,透过热腾腾的蒸汽,就能看到整个粽球非常饱满,满满都是馅料,视觉效果特别丰富,令人食欲大增。

虽然粽球里面添加了很多馅料,但由于每样只是很少的量,并不会喧宾夺主,糯米的米香和粽叶的清香依然很突出。粽球这种混搭风格,充分体现了汕头菜精细的特点。

咸甜双拼的粽球在汕头市场上最受欢迎,纯咸口味的也有人卖,纯甜的则几乎没有见过。其实不单粽球,汕头传统小吃里面,咸甜两种口味混搭的并不少见。例如,有一种称之为水粿的街边小吃,很受学生欢迎,是用黏米粉蒸出的一个个直径约5厘米的白色小圆饼,中间叠放用油炒过的咸腌萝卜碎,偏偏吃的时候要淋上滚烫黏稠的糖水。还有另一种街边小吃炒糕粿,有点类似北方的炒年糕,混搭的口味更多。在路边支一口又圆又黑的底大鼎,上面用猪油“滋滋滋”煎着糕粿,再根据顾客的要求加入鸡蛋、猪肉、生蚝、海虾、番茄、青菜等配料,吃的时候,却是撒上一层厚厚的糖粉,边上还要配上一碟辣椒酱。初见此物的外地游客,无不惊讶,以为是“黑暗料理”,但勇敢地尝一口之后,却又发现咸香辣甜这么多种味道竟然能和谐融为一体,于是惊讶变为惊喜。

端午临,汕头市场上卖粽球的店一下子多了起来。汕头靠海,虽然自古远离中原地区,一些传统俗却很好地延续下来。不过汕头人并非把粽球视作专为端午准备的应节之物,尤其在汕头的澄海区,粽球已经演变为早餐中的经典食物,而潮式粽球制作技艺也已被列为澄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或许,正是汕头这座极具海洋文化底蕴的城市,造就了以粽球为代表的混搭饮食俗。粽球的一些制作方法在改变,人们的饮食惯也在改变,在经典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不断碰撞之中,不变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延续。

关键词: 粽子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饮食习惯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