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0-09-21 12:29:13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我耳边回响着她的这句唱儿,眼前浮现出2014年她以七十六岁高龄表演整出《穆桂英挂帅》的情景。高龄登台并非罕见,而高龄能将这出繁难的大戏演绎得日臻完善,实属奇迹!如今,这句唱词正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她,台上能演,台下会教,当之无愧地扛起了梅派艺术的这杆帅旗。她就是八十一岁高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芙!
拜名师,见至诚
初次见面,李玉芙老师跟我说:“算上你,我和你们徐家四辈人都有过交往了。你别管我叫老师,就叫姑姑。”
说起往事,时间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2年,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演出,组织上安排李玉芙唱一出《女起解》。在戏校,她学的是《玉堂春》,没学过《女起解》。她赶紧跑到我们家找我曾祖父徐兰沅先生请教。那时候,我曾祖父是按照梅兰芳先生当年唱的老词“十恨”教的她,现在舞台上一般都只唱“六恨”。我曾祖父教得很细致,对每个字的行腔归韵都要求得很严格,严格按照梅先生当年的唱法来教。当时,给李玉芙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曾祖父说的“剧本,剧本,乃一剧之本”。我曾祖父强调演唱只是技巧,唱的目的是表达人物情感,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任何技巧都要为塑造人物服务。比如同样都是“二六”板式,剧情不同,唱出来的感觉就应该完全不一样。所以怹反复强调:表演要立足于剧本,吃透剧本才能唱好戏。李玉芙现在教学生就是先从分析剧情和人物入手,不着急教唱儿。我曾祖父还特别嘱咐她不要随便降调门儿,否则以后年纪大了就成“筒子调”了。她认为这些教导都是至理名言,越琢磨越觉得在理儿。直到2000年,她和花脸名家康万生唱《大保国》时,她还能唱六字半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曾祖父的教导,她记于心,行于身。如今,每当忆及前辈对她的提携教导时,李玉芙总是不忘旧恩,感念至深。
“说起去你们家,有件事至今一想起来我就想笑,真是不好意思啊。”李玉芙说着就忍俊不禁了。那是过年,她来家里给我曾祖父拜年。她由于父母去世早,从小也没经历过大家庭的生活,所以不懂那些繁缛的规矩。当初从东北到北京,她嫂子就嘱咐她“北京人规矩多”,让她留心多学着点。可她那时的心思都在学戏上,无心于人情世故。那时候她不知道该怎么拜年,进了我们家堂屋就和我曾祖父并排而坐,老爷子就笑呵呵地跟她聊天。这时候,我曾祖父的徒弟黄天麟也来拜年,黄天麟一进屋就给我曾祖父磕头拜年。这下可把李玉芙给吓坏了,因为黄天麟是她老师辈的人物,看到黄天麟磕头行礼,李玉芙才意识到以她的年龄和身份怎么能和我曾祖父平起平坐呢。她赶紧起身,手足无措。我曾祖父看出了这个小姑娘的局促,一点都没怪她,始终是笑呵呵地看着她。当年她去拜年也不知道要买东西,再说她那时手头也紧。如今想起来,她觉得羞愧好笑,又特别感动。回忆这段往事时,她坦诚又率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李玉芙,敢于说出自己当年的窘事,足见其心底无私天地宽,令人感佩。
饭菜香,今犹记
1987年,李玉芙恢复排演了梅兰芳先生早期的作品《晴雯撕扇》,我祖父徐元珊是这出戏的导演。我祖父是梅兰芳剧团的当家武生,除了精通武生戏外,他还谙熟梅先生的很多剧目,在整理恢复梅派剧目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祖父给李玉芙说《晴雯撕扇》这出戏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比如戏里有晴雯“扑萤”的动作。我祖父强调这个动作和“扑蝶”的动作不同,演员一定要半蹲着,用矮身段,因为萤火虫比蝴蝶飞得低。任何身段的设计都要以生活作为依据。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还是源于生活。对待艺术不能想当然,要充满敬畏。细节里往往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李玉芙说:“那时候,我天天去你爷爷家里排戏,他不但分文不取,还管饭。到现在我还记得你奶奶给我们做的饭,那叫一个香啊!”那时我奶奶做的饭菜不过是些家常菜而已,之所以留香至今,我想多半源于饭菜里的人情味儿吧。饭菜廉价,情义无价。我让李玉芙给我奶奶录一段视频,说两句话。她一张嘴就叫“师娘”,叫得那叫一个亲,我在旁边不觉湿了眼眶……
在《晴雯撕扇》这出戏里,李玉芙饰演晴雯,我姑妈徐佩玲饰演袭人,她俩是同行,都说同行是冤家,可她俩却处得特别好,皆因她俩志同道合,一心都扑在京剧舞台上,而不愿意分心于台下搞人际关系。李玉芙说:“你们徐家家风正,从不搞那些个歪门邪道,几辈人都是凭本事吃饭的。”
当得知我也喜欢唱两句梅派戏时,李玉芙听我唱了几句后,主动为我指导纠正。她动情地说,你曾祖父和你爷爷要是知道你也爱唱梅派得多高兴啊!
苦命人,幸运儿
李玉芙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为了生计,到哈尔滨京剧团当学员,真是命途多舛;可她却总说自己是个幸运儿,得到过太多的贵人相助。她说当年梅兰芳先生给了她路费,马连良先生给她写了推荐信,她才有机会从哈尔滨来北京学戏。她特别得益于在梅兰芳剧团的那段日子。那时候梅剧团人手特别紧,紧到就连穿服装的都得上台跑龙套,可梅先生只要有演出就不让她上台,一定给她留座位让她在台下好好看梅先生演戏。“梅大师是真培养我啊,用心良苦啊!”她感慨万千地说。梅大师关心青年演员,细致入微。青年演员下乡干活,梅大师让管事的给每人准备一副手套。怹说:“演员的手很重要,一定要好好保护。”那时,团里每月给青年演员的伙食费多加两块钱,梅大师自己掏腰包。怹说:“青年演员正在长身体,一定要让他们吃好!”时至今日,李玉芙常挂在嘴边上的就是“德在艺前”。梅兰芳传给她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为人做事的品格。
传真戏,传真道
梅花犹傲霜雪,老干又发新芽。李玉芙退休后,把一身的本领无私地传授给梅派弟子和一切热爱梅派艺术的票友。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动力?是前辈艺术家对她的培养,是她对梅派艺术的感恩。梅派当红的许多名家都得到过她的指点。对登门求教的学生,不论是头牌、二路,还是票友,她总是因材施教,关爱有加。她说,当年她在求艺的路上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如今她也要帮助这些年轻人。
李玉芙的学生王琳12岁就开始跟她学戏,虽然有些基本功,但水平也很有限。教小孩最难,要一点点反反复复地抠,她特别耐心。曾有人问王琳,李玉芙上课会不会发脾气。王琳说,当年李玉芙在日坛公园给她说《霸王别姬》,一套舞剑反复示范,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到现在王琳这套剑法掌握得还很瓷实。王琳小时候家境不好,李玉芙从来没收过她学费。李玉芙说当年梅兰芳先生、马连良先生无私地帮助了她,她也要用相同的方式来传承这种艺德。王琳妈妈跟李玉芙聊天不经意地提到王琳爱吃牛肉,后来李玉芙每次带王琳出去吃饭都会特意给她点一份牛肉。梅兰芳大师对青年演员的关心体贴,她经历了,传承了!
为人师,尽职守
梨园行里,有些师父只收徒不传艺。徒弟借师父之名,师父收徒弟之礼,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李玉芙一直不肯收徒,她觉得传艺、传道就够了,不用在意那个名儿。2018年夏天,在大家的劝说下,她首开山门,一口气收了九个徒弟,这些徒弟个个都是跟她学戏多年的“真”徒弟。收徒之后,她对徒弟格外爱护,要求也更加严格,并不是收了徒弟放任不管;关心每个徒弟的学习计划、演出安排,排练时讲得更加细致。
提起师父李玉芙,当红梅派名家张慧芳的话语中总是充满着感激和敬仰之情。张慧芳跟李玉芙学习梅派艺术十多年了,她说自己这些年的进步离不开师父的谆谆教导。师父告诉她不要一味地模仿,而要悉心揣摩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并且要根据自身条件来学习和发展。张慧芳在学《宇宙锋》的时候,由于学习时间短,李玉芙怕讲得不到位,就不断发微信给她说戏。每条语音都有50多秒,一发就是几十条,从头到尾分析这出戏人物的情绪、唱腔的要求、表演的细节,甚至是服装道具都事无巨细一一叮嘱。师父认认真真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时代在变,京剧的传承方式没变,依旧是口传心授,薪火相传。
张慧芳知道师父对她的期望很高,因此对她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前不久,李玉芙看了张慧芳排练《穆桂英挂帅》的录像后,直言不讳地指出张慧芳在表演上的不足之处。李玉芙说“捧印”这场戏一定要把穆桂英的情感变化鲜明地表现出来。李玉芙还给张慧芳讲述了当年她看梅兰芳先生演这场戏的真实感受,进而帮助张慧芳能够更好地体会穆桂英的情感变化。
李玉芙常说:“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说起京剧,已是满头华发的李玉芙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如今的李玉芙,还在为京剧的明天不遗余力地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她让我想起了俞樾的两句诗“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 。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