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8-04 14:43:30
在古刹名寺,尽览宫廷珍品;于农家院落,追忆旧时光阴……为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市文物局日前公布《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设立专项经费对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予以扶持。
包容的文化环境,让众多收藏家带着民间展品敞开大门。仅2020年北京市就新增了14家博物馆,其中9家为非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政策升温中,民办博物馆也在思索如何持续走出良性互动之路。
“最神秘寺庙”赏非遗文化
石景山模式口大街东部,红墙灰瓦的承恩寺巍然伫立,已静静穿梭了500余年时光。作为一座明代敕建寺庙、正德皇帝的行宫,承恩寺自古以来即有“三不”之说: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这特立独行的风格,令其有着“北京最神秘寺庙”之称。
7月12日,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于此正式开馆,也是北京第一家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非遗主题博物馆。燕京八绝是清王朝解体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工匠散落民间,于北京地区逐渐形成的八种绝技。即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宫毯,已全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物馆主展厅设于承恩寺大雄宝殿,正中一堂“穿云龙屏风”三扇通景结构,采用金漆镶嵌技艺打造,用天然玉石镶嵌有白、绿九条彩龙,穿梭云中显得大气磅礴。屏风两侧,摆放着景泰蓝的花瓶与仙鹤,古朴典雅,具有皇家风范。
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海水龙纹雕漆笔筒……环顾四周,燕京八绝代表作尽收眼底。尤为称奇的是一尊小巧牙雕“鱼篮观音”。因年代渐久,观音背部、衣裙下摆出现长短不一的细密裂缝,犹如天然披肩和流苏。观音身上有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开裂,唯独面部洁白无瑕,堪称传奇。
承恩寺偏殿,是博物馆的几处主题展厅,燕京八绝展品分别配以黄花梨、金丝楠等家具和根雕进行陈设,总计展有工艺精品及当代大师作品400余件(套)。文保古刹与非遗技艺交相辉映,令人不禁陶醉赞叹。
艺术馆升级再迎新机遇
博物馆正式运营虽然仅仅半月,但燕京八绝与承恩寺的结缘,却要追溯到十余年前。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介绍,为了让燕京八绝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保有生命力,自己最早提出应将八大技艺传人“拧”在一起共同发展。2010年,燕京八绝传承大师们首度携手,共同成立了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同年建立了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
“当时几个区县都伸出了橄榄枝,邀请燕京八绝落地。”柏群回忆,石景山区展示了承恩寺这块风水宝地,自己被打动了。“古建修缮后长久空置也容易损坏,能合理利用,对各方都是好事。”最终,艺术馆落地承恩寺,实现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融合。“相当于政府提供场地,我们提供展藏品。”在那个还没有太多相关政策文件的时期,也探索了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相融的新模式。
十年间,艺术馆主要以教育实践基地和文化惠民形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走进街道社区、政府机关、学校军营等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作为工美技艺交流平台组织行业内的文化交流活动等。2017年以来,北京不断提升对非遗文化、博物馆的重视,燕京八绝艺术馆也萌生升级为博物馆的念头。
“博物馆要面向公众开放,从藏品的丰富,到监控、展柜等硬件设备的提升,包括展线设计、讲解、安全措施等,都要按要求进行重新调整和完善。”柏群介绍,去年11月,艺术馆正式升级成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今年春节以来进行了三轮试运营,于7月12日正式开馆。现阶段执行20元/人的惠民票价,开馆半个月运营状况良好。“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预约购票,每场限定15人,全程统一讲解。后院的八个大师工作室也将陆续开放,可供来宾观摩大师现场工作和体验非遗技艺。”
市文物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柏群将之视作给所有博物馆,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的鼓励和信心。他表示征求意见时自己也曾参与其中,“运营,建设,维护……从内容到框架,以现阶段而言已经很完备了,标准也确实难以再降低了。我们应努力按照相关要求完善,争取得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
上万展品勾勒市井百态
你见过各种形态的刨子、锯子挂满一面墙吗?你知道当铺、剃头挑子等老行当是什么样吗?你可曾了解一根柱子从原木到披麻披灰再到上漆,要历经多少道工序?
推开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的厚重大门,一片平房犹如毫不起眼的农家院落,而当次第走入,观者会被眼前丰富的展品所震撼。上万件展品按各自主题逻辑进行陈列,囊括了木作在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应用。
例如,“度量衡”主题,展示了多把各个时期所用木尺,不同省份所用的升、斗量器以及各式各样的杆秤。“二十四节气”主题,则聚焦农业生产生活中的木质工具,锄地时的钉耙、锄头,灌溉用的水车等。到了冬天,地里没有农活,一台纺车和“线拐子”,勾勒出屋内纺线织布的场景。
最吸引人的还要算是“三百六十行”主题,小到花色纷繁的月饼模子,大到原始的木制冰箱、茶馆药铺柜子,展现出一幅幅市井气息浓郁的旧时商业画面。对如今已很少接触到木作的城市百姓,或较为年轻的观众而言,可称得上是大开眼界。
不同于诸多博物馆“我展出,你参观”的模式,这里还开辟有两间体量庞大的实践教室。木作粘贴画、木结构搭建等手工制作以及推刨子、拉锯等现场体验,给了到访者更深一层的新奇感受。
文旅结合探索生存路径
“展品几乎都是从百姓家里收的、真正使用过的。我想保留下来、让观众了解的就是这些东西。”51岁的王文旺肤色黝黑,身为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他期待着用这些过往旧物,为人们还原出生动立体的木作世界。
王文旺出生在衡水一个木匠世家,年轻时却不喜欢木作手艺。偏偏考大学、当兵都未能如愿,一位老乡知道他推过刨子、做过雕刻活计,便邀请他来北京东华门修复古旧家具。
怀着“大不了玩一圈”的想法,王文旺来到修复工厂。师傅交给他一张黄花梨桌子让拆开修修,简单的四条腿一个面,他却连打都没打开。旁边过来位老师傅一看,用手咚咚几下,跟拆积木一样把桌子拆开了。大受震撼的王文旺第一次体会到手艺的玄妙,下决心要好好学。
经过数年锤炼,王文旺有了名气,在通州区开办起自己的古家具修复工厂,订单源源不断。与木作朝夕相处间,他也真正对其产生了感情。
而“收集”的念头源于一次触动,王文旺回忆,有一年自己回老家,走在村南的拱桥上,突然就意识到桥已经十分破败,房屋也非原样。“以前木料基本上是生活中的主要材质,老物件如果保护晚了,很快就会再也看不到了。”从2005年起,他逐渐缩小了生意,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上。一个个库房转而变为一个个“展厅”,新颖的视角引来不少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于此交流,也给王文旺提供了更多思路。
2017年,王文旺的木作博物馆经过审批正式开馆,如何生存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光有文化是赚不来钱的,一定要文旅结合。”基于此,他开设了手工体验区,尤为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博物馆更成了亲子游的推荐去处。他介绍,博物馆现在“身兼多职”,是北京市职工培训示范点,也常向外出借展品,再加上门票收入,基本上可以维持运营。
听闻政策将对社会力量办博物馆予以扶持,王文旺坦言心里十分高兴。“督促咱们要把这个事儿做得更好!”同时他建议,将社会、学校的一些实践教育活动向博物馆倾斜,令相关资金可以帮助到博物馆,博物馆也能被公众更好地认识。(记者 魏婧)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