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数据库建立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08-16 13:39:59

跨越千年,观星对话。每逢七夕佳节,民间必不可少的一项传统俗便是——观星。在今年的七夕节,来自天文学、古文献学方面的学者,为网友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直播对谈活动——解读古文献中的“飞天来客”,为七夕观星带来了新视角。

8月14日下午,由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共同举办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解读古文献中的飞天来客”人文科普知识讲座在首都图书馆举行,这也是首都图书馆“晒书节”系列活动之一。自2019年以来,每年晒书节首都图书馆都会举行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在讲座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黎耕博士和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助理、数字人文副主编朱翠萍博士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音译昵称“拉索”)有关蟹状星云的新发现为线索,展开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对话。蟹状星云作为现代天文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星体,创造了多个第一,而其中一个第一便与中国古籍密不可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馆员史丽君博士担任讲座主持。

1054年,中国古人观测、记录的“天关客星”,正是一颗超新星,其爆炸后形成的遗迹就是今天的蟹状星云。作为银河系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超新星遗迹,《宋会要》《文献通考》《契丹国志》等多部中国古籍准确记载了其爆发的年份,并包含对其位置、大小、亮度等方面的描述,因此蟹状星云又被世界公认为“中国超新星”。

珍贵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古籍在天文学方面的详实记载,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也凸显了古籍保护、古籍整理的现实意义。朱翠萍回顾历史,梳理了古籍中对于客星的记载,总结出中国古籍天文记载“早、多、独”的特点,带领观众认识了古籍的浩繁以及古籍数字化对于古籍利用的价值。

黎耕立足现在,对“拉索”的最新发现进行科普,并用科学的眼光解读古籍中有关“天关客星”的记载。谈及古籍对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黎耕指出:“中国古籍的相关记载不仅极具科学价值,还有很大的传播价值,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古籍中的天象记录。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古籍中的天文记载值得我们当代人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希望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将古籍中的天象记录进行科学‘转译’,为国际天文研究再次贡献中国力量。”

“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对于古籍挖掘、保护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产生新的学术增长点。希望未来可以更多地与相关领域专家合作,让古籍中的科学真正活起来。”朱翠萍表示。(记者 马爱)

关键词: 数字化 数据库 学术增长点 重要意义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