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真实与残酷、冰雪与意志、信仰与归乡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1-10-18 14:21:03

原标题:军旅作家王筠长篇小说重现长津湖战役(引题)

《长津湖》真实与残酷、冰雪与意志、信仰与归乡(主题)

■主题:王筠长篇小说《长津湖》分享会

■时间:2021年10月16日19:00

■地点:码字人书店

■嘉宾:白烨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伟 著名军史研究专家

张明金 著名军史研究专家

王筠 作家,《长津湖》小说作者

■主持:江汀 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

小说《长津湖》

首版于十年前

王筠:关于抗美援朝长篇小说的创作现在比较热,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而我写《长津湖》的时候,远远没有今天这个热度。我的长篇小说《长津湖》第一版是十年前,2011年1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次十月文艺出版社9月下旬刚刚上市的这本等于是再版。它当年出版后也受到一定关注,在2012年9月获得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转过年2013年又获得军队文艺的最高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特别奖。

我研究这段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三十年以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位于北京魏公村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在军科院军史部张明金老师那里,看到一些抗美援朝的资料——不光是我军的资料,还包括美军以及韩国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当时就很有兴趣。后来关于抗美援朝,我用十年时间写了三部长篇——已经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津湖》《交响乐》,还有即将出版的《阿里郎》,加起来体量近200万字。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抗美援朝长篇小说系列要把《长津湖》放在第一位?首先,长津湖一战非常重要,

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抗美援朝这段历史。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以后,在10月25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那是第一次战役。第一次战役比较突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也没有料到中国人的意志力。包括当时麦克阿瑟上将也比较狂妄,所以第一次战役遭受一定挫折后,他仍然率领联合国军部队向鸭绿江推进。我们紧接着打了第二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分为东西两个方面。西线由先期入朝的十三兵团的几个军,和沃尔顿·沃克中将指挥的美军第八集团军正面对垒。在朝鲜半岛东部,美军第十军从元山方向登陆,第十军率领三个主力部队——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美军步兵第七师和步兵第三师,还包括少部分韩国部队,从东面方向上来。麦克阿瑟当时搞了一个“铁钳攻势”,为实现所谓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计划——要在1950年12月25日以前,把他所有的部队推进到鸭绿江,把北朝鲜统一了。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讲也比较仓促,所以我们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朝鲜半岛东部没有一支可以抵御美军第十军的部队,先期中央军委最终做出部署,把我们的第九兵团,原来是华野的,也是主力部队,从南方紧急往东北方向调过来。他们紧急入朝,在1950年11月初,大概11月7日到11月9日从吉林集安渡过鸭绿江,顶风冒雪10昼夜开赴长津湖战场,完成了战役集结。

长津湖一战,从11月27日打响到12月10日左右结束。如果没有这场冰天雪地上艰苦鏖战的伟大胜利,美军第十军就可能往鸭绿江方向推进。如果他们的铁钳攻势计划完成,到达鸭绿江,我们就非常被动,整个战场形势将非常危急。最终,通过九兵团十几万将士的浴血奋战,把美军第十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一直退到南朝鲜釜山方向。我们以非常大的伤亡,实现战争态势上的胜利。所以长津湖之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作用,它是一个胜利的拐点。

没有长津湖

就没有上甘岭

王筠:曾经十年前有记者问我“长津湖和上甘岭、金城这些是什么关系?”我说没有长津湖就没有上甘岭。这是显而易见的,长津湖是1950年的11月份-12月份,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金城战役是1953年。如果没有长津湖这场伟大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以后的停战谈判,它为以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这一战非常特别。抗美援朝打了五次大规模的攻防运动战,有相持阶段、停战谈判,停停打打,一直到1953年的7月27日。长津湖之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它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的。九兵团部队过江,零下十几度、零下二十几度,随着向战场的深入,最冷的时候到零下40度。这样的严寒条件是不适合作战的,按照常规来讲,生存都没办法解决。

九兵团部队,特别是九兵团20军、26军、27军,27军胶东人多一点,20军将士大部分是南方人,很多人没有在高寒地带作战的经验,像浙江那边的有些战士都没有见过下雪。所以零下几十度,半个多月在战场上,生存、作战、冲锋,双方的减员都非常大。现有资料统计,整个长津湖之战下来,第九兵团冻伤数万人,冻死数千人。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还有第十军的步兵第七师、第二师,虽然他们条件好,有帐篷,有防寒靴,有大衣,冷的时候可以煮一杯咖啡喝,但是他们的冻伤减员也非常大。在日下碣隅里这个地方他们修建了临时机场,光陆战一师运走的伤员就达4000多人。这在整个两年九个月零两天的抗美援朝几大战役中,是不多见的。

第三个原因,因为我是军人出身,我的军旅历程中有一段时间就是在当年打长津湖的部队中度过的,就是20军,后来叫20集团军。在这个部队服役的时候,还有参加过长津湖之战的老同志健在,进行传统教育的时候,包括平时在一块接触的时候,经常听老前辈们讲到长津湖冰雪严寒那种刻骨铭心的寒冷。所以,当我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抗美援朝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场伟大战争,准备写这套长篇的时,顺理成章地就把目光投向了长津湖之战。

《长津湖》准备的时间比较长,算起来二三十年的时间。写的时候很快,46.6万字,印象中也就用了五到六个月时间。当时出版也比较顺利。十年过去了,我也很感谢十月文艺出版社这次把它重新出版。

始终让你

揪着心去看

王筠:《长津湖》之后的《交响乐》,背景是五次战役。五次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都动员了战场上所有能动员的资源。而在五次战役之后,再没有大规模的攻防运动战,双方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包括之后的上甘岭、金城战役,包括我们过去看过的一些影视片像《奇袭白虎团》,故事都是在战略相持阶段发生的。金城反击战是最后一个大规模的进攻,而后就进入到边谈边打、谈谈打打的过程。再后来就是停战谈判,直到1953年7月27日,我们最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阿里郎》去年已经完稿,目前是在重大选题备案过程中。前两部,《长津湖》《交响乐》,直面战场,生死对决,写的是打仗、战斗,生死对垒;《阿里郎》离战场比较远一点。前两部小说写的是战时,《阿里郎》写的是战后,从战时到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写到今天,这个时间跨越大约在70年左右,我写了几代人的恩情、友情、乡情、爱情。

很多媒体朋友们问我,你最终准备写多少部长篇?实话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讲,我也不好说。我只能说面对这场伟大的战争,作为战争文学的书写,我的想法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前线到后方,从战时到战后,从高层到基层的官兵,方方面面都通过我这套系列长篇小说的书写涵盖进来。当然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最后完成多少部顺其自然吧。

白烨:我是文学研究者,同时也是军史爱好者,所以我比较关注军事战争文学作品。十年前我看这个作品的时候非常激动,朝鲜战争过去几十年,但是我们在文学写作,尤其长篇小说中的表现确实非常不够。我们有一些作品主要是以前的电影,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真正的长篇小说是没有的,这是不应该的。王筠的《长津湖》第一次以长津湖一场恶战为主来描写朝鲜战争,非常重要。它带有一定的纪实性,因而又比较好地还原了历史。

文学描写比其他形式灵动的地方,在于它会全方位描写,一开始写大的背景,从国际背景,中美之间的外交,然后又写朝鲜的战事,依据我们背后跟苏联的各种交道,把这个背景写出来了。整个作品该宏大的时候很宏大,该微观的时候很微观。

他主要写前卫营在战斗中的付出。当时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那种强烈的反差。比如敌人装备的是钢铁的,很先进的武器,我们比小米加步枪稍微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去。还有我们的装备、我们的后勤、我们的服装,一切都跟不上。当时我们这个部队在东南驻军,本来要打台湾。台湾不打了,突然调过来。据说部队从鸭绿江过朝鲜的时候,都穿的是秋衣,很单薄。高岗准备了五万套棉衣,部队十余万人,根本不够。这种反差让人看起来很揪心。毛泽东过去讲过军事的十大原则,其中有一条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朝鲜战争和长津湖之战就是一场没有准备、突如其来的战争。从上到下都没有做好准备,不要讲后勤了,包括我们心理上都没有做很好的准备,可以说是仓促上阵。这是这个作品表现非常充分的地方,始终让你揪着心去看。

写作《长津湖》

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白烨:还有一个地方写到底层的或者普通的士兵,营长、连长这个层面的英雄。比如营长,在战斗中各种付出,把阵地夺了,后来又被夺回去,又被免职。包括教导员带着士兵到美军要经过的地方设伏,结果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装备,在零下40度的时候全部冻成冰雕。美军过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看全冻僵了,战斗姿态,美军那个团长向志愿军的冰雕敬礼,这一点作品写得非常充分,也非常感人。

王筠:冰雕连这个细节——美军撤退时候的最后一个阻击阵地,志愿军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美陆战一师的团长震撼敬礼。这个最早是出现在《长津湖》小说里的,但是后来《跨过鸭绿江》里面也有类似的镜头,包括电影《长津湖》最后也有类似的镜头。

小说里面写到山东人孙友壮孙大个子,腿冻掉了,以后不能再扛机枪打仗了。他一个战友叫李桂兰说你不用担心,不行你跟我回老家去,我们种菜地,只要有我吃的就一定把你养得好好的。他说我给你唱一支歌吧,唱一支《沂蒙山小调》,听完这个你就不难受了。电影《长津湖》里头也有沂蒙山小调,但是你不能说沂蒙山小调只能你唱他不能唱。如果有这样的纯属雷同,作为主旋律题材的大片,电影《长津湖》是可圈可点的。当然,他们关注的角度不一样,电影是戏、是剧,剧和小说是两码事。

张明金:我认识王筠四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前我们在一个部队工作,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士兵,很有才华,对文学创作充满了热爱,是报道员,在我们部队都是很优秀的战士才能当报道员。1988年我考到军事科学院,专门从事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的时候王筠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来看我这个老大哥。当时我在的研究室负责抗美援朝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军事科学院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老研究员们专门翻译了一部作品,韩国写的《朝鲜战争》,六卷本。王筠到我那以后看到这部书爱不释手,我私下做主给他弄了这么一套书,他带回去了,而且偷偷的,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不知道王筠创作有关抗美援朝战争小说是不是跟这套资料有关,但是王筠由此开始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可以说这三十多年来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有一种责任和担当。

如果只看到朝鲜半岛

视野就小了

张明金: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很多禁区。但是王筠在那时候,跟他的工作阅历也有关,他到的20军是英雄的部队,工作过、生活过,而且他又是搞宣传的,所以他有了这份勇气,有了这份责任,也有了这份担当,开始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和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厚积薄发,三十年后的今天他有关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书都是巨著,陆续出版了,并获得国家军队的大奖,我觉得这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要写这场战争,为什么今天才开始研究这场战争,特别是电影《长津湖》播出之后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和反响?现在媒体多元化,微信也比较多,我的学生、同事、朋友有时也问,你们搞军史研究这么多年,好像没听谁写过长津湖?其实我们搞军史研究、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知道的,特别是丁伟研究员搞《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革命经历好多战争,有胜利的,也有失败的,而且有失败很惨的,这种胜利和失败中间的因素很多。长津湖这场战争在当年对外是不公开的,为什么?毛主席一再提倡“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抗美援朝战争恰恰就是在没有把握、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这前面有一个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社会主义阵营的带头人,朝鲜也是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场战争也不是美国想打就打的,联合国是召开例会的,美国表示“我们要打朝鲜了,要进行一场远东的战争”。苏联按照当时的实力、在联合国常务理事国的地位应该出席这场会议,应该投反对票,或者坚决反对这场战争。但是苏联老大哥没有出席这个会议,它回避了这个会议,回避了这个投票。它没有投票,连弃权都没有。

从世界大格局来看,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我们现在年轻的观众或者读者可能也会提出这个问题,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什么去打这场战争?不打行不行?不打真不行,是一个不得不打、不愿去打,但又必须去打的战争。因为二战胜利之后,在东西方对垒的两大格局当中,朝鲜半岛是一个战略要地,美国想在远东占领一席地位。把朝鲜半岛占领了,可以威胁中国,可以牵制苏联。但是苏联也是刚刚“二战”之后,他们国内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它也想牵制美国。

当然这些我也就是简单说一下,与小说没有关系,但是是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为什么有长津湖?为什么有后来的那些战争打打停停,一直到金城反击作战,进而到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它有一个大背景。如果我们光把眼睛看在朝鲜半岛上,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的关系上,那么我们对于朝鲜战争,包括对《长津湖》这部书和这个电影的理解,视野就小多了。

结合小说电影

更有助于了解历史

张明金:我们经常讲两人打仗,有看热闹的,有拉架的,而我们是肝胆相照,必须要打。6月25日朝鲜战争开始,到10月19日正式决定出兵朝鲜,中间经过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国际上,在中苏关系上进行大量的斡旋工作,但最后得出的结论,苏联不会出兵。

为什么?我不是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关于苏联有几个预测,第一,它希望北朝鲜一举击溃南朝鲜统一朝鲜,这样南朝鲜那些不冻港就可以为他们所用。苏联在远东地区没有出海口,原来还有一个大连出海口,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坚决回收,不让苏联在旅大设军港,“那是国民党跟你签署的,我们不承认”,把它收回了。这样的话他们想在远东有自己的出海口,如果把南朝鲜占领,釜山、济州都是不冻港,而且在战争之前,苏联领导人跟朝鲜领导人是有默契的,据内部资料,金日成答应了,如果南北朝鲜统一,南朝鲜的军港可以让给苏联使用,这样的话苏联当然高兴了,这是它最好的打算。

假如说打个平手,朝鲜可以牵制到美国,这是战略要点。当时苏联跟美国在西欧和北欧是互相争夺的,苏联可以在北欧扩充实力,把美国牵制在朝鲜半岛上,这也是它的设想和考虑。

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说,如果打败了,北朝鲜无处可躲,只有越过鸭绿江到东北避难,组成流亡政府。如果美国跨过鸭绿江到了中朝边境,可能中国也得求助于苏联。那时候苏联就更能名正言顺再回到中国境内、再回到大连军港,这都是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打算。

但是它没有料到中国会出兵。衡量如果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会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他以为中国就是不会出兵。但是毛主席是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讲,朝鲜战争我们必须要打,而且要打赢。打不赢怎么办?毛主席说“中国地大物博,打不赢我们无非再到井冈山打游击”。

我平时不太看电影,特别是一些军事题材的。因为工作关系,我也参加过多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拍摄,出任编剧,包括军事顾问。所以对类似题材的作品,我心里比较清楚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设置、哪些桥段,所以我一般是不看的。但是《长津湖》这个片子在国庆节期间热播的时候,我和我的老伴,她也是一个老军人,我们真的到影院看了一次。我老伴看得是非常感动,泪流满面。我也看了,我是从研究军事历史、研究战争的角度看这部片子,拍得很好,很感人,特技运用很多,投入很大成本。

电影和小说,艺术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影视画面是一种冲击力量,文字的审读,除了看故事情节之外给你更多的思考。我是小说《长津湖》的第一批读者。文学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都需要一个典型环境,都需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看你怎么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视觉的画面,通过文字的解读,让你知道这场战争、这个人物是怎么回事,这对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都是有益的。

整理/雨驿

关键词: 长津湖 真实 残酷 冰雪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