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搬上评剧舞台:戏曲+谍战,突破旧有题材和模式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1-10-19 14:20:54

原标题:《伪装者》搬上评剧舞台——(引题)

戏曲+谍战,突破旧有题材和模式(主题)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  茜

近日,中国评剧院新近创排的《伪装者》在北京首演。作为一部刚刚出炉的剧目,就以其热门IP、鲜明的特色,备受业界关注,也收获了青年观众的好评。那么剧院是如何将电视剧《伪装者》成功改编搬上了戏曲舞台?过程中遭遇哪些难题?成功点、启发点又有哪些?记者对这台大戏的主创团队、业界专家、部分观众进行了采访。

遭遇的创新难点

与传统戏曲中侧重一人一事的叙述方式不同,谍战戏的叙事呈现出多人物、多事件、多视角的叙事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大量信息的铺陈,同时又不以牺牲戏曲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段为代价,是戏曲现代戏剧目与舞台表现之间需要不断协调与取舍的过程。同样,这也是作为从影视作品中移植创作的《伪装者》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秘书长孔培培在观看后,点明了该剧改编的最大难点。而这个最大难点正是极为考验主创团队智慧的地方。

主创团队对创作如何突破旧有题材和模式、实现艺术创新有着最切身的感受。中国评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侯红坦言,这是第一次把谍战题材搬到评剧的舞台上,“由于题材的突破,要求创作团队在音乐、表演、舞台呈现要有新的探索,否则无法承载这样的新题材。这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难度不小,我们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

该剧精心选取原著中极具戏剧张力的“粉碎樱花号”“雨中姐弟撕”“运送军火计划”等核心事件,讲述我党优秀的地下党员明楼身兼多重伪装身份,与全家人并肩对抗76号特工总部,共同完成潜伏任务的故事。

除了剧本改编外,在唱腔打造、人物角色塑造以及舞台呈现上,主创们面临诸多挑战,一旦关键点上的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艺术缺憾。

舞台作品是综合性艺术,正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所说:“好的作品,唱腔上要体现流派,人物上要有性格,而且要有好的视觉效果。”这就要求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都要有符合自身人物定位、情感的唱段,然而这些并不容易做到。

戴锡英是这部剧的唱腔设计和乐队指挥,他表示,评剧以前不仅没涉猎过谍战题材,也没有表现上海滩的题材。他们特意在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加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流行音乐元素。“比如剧中汪曼春的唱腔有南方音乐婉约的特点;评剧擅长说唱,明台的唱腔加强了歌唱性,不仅是板腔体的一板一眼,还借鉴了民族歌剧的唱法,板式有突破;大姐明镜唱腔中的‘最是流光容易把人抛’‘何时再唱团圆调’唱段则把传统白派唱腔与新创音乐融为一体。”

取得的成功突破点

作为悬疑谍战影视剧,《伪装者》获得了巨大成功。张勇是谍战推理小说《谍战上海滩》作者,也是电视剧《伪装者》的编剧,这次改编仍由她执笔。对这次改编,她说:“最大的想法就是‘破圈’,让戏曲能够在保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具有市场价值;让不知道评剧的人来看评剧;希望戏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喜爱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侯红谈起搞这部戏的创作初衷,表示:“《伪装者》是当年的热播电视剧,现在仍有电视台在重播,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大IP效应,在舞台上创立一部新的作品,对评剧、对评剧新星的涌现乃至流派艺术创新和发展有所助力。”

每一部新作品的诞生都贯穿着主创者的初衷动机,体现着他们的匠心。然而,作品是否成功还是要看业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评判。“我看到了一个和以往不太一样的、有些变化的评剧。这种变化虽然说还不太成熟,但是我非常喜欢。”艺术展策展人程辉如此赞叹。网友“小铭同学”说:“评剧《伪装者》毫不逊色于电视剧《伪装者》,它把故事的精华部分巧妙集中到一起,用戏曲舞台独有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原常务副团长赵承燕称赞中国评剧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剧种使命感,评剧《伪装者》主题深刻,剧中反复出现的“中国人做中国人该做的事”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

孔培培说,最欣赏的是《伪装者》大胆舍弃对情节连贯性的追求,紧紧抓住人物情感主线,推进戏剧节奏,整体叙事呈现出动静交替、大开大合、张弛有度的特点。“与战争有关的情节,多设计为动线、快线;同时,将人物情感起伏变化给予时空上的充分延展。比如第五场明台被捕后,明楼、明台与汪曼春三人之间的智慧较量、复杂微妙的情绪表达,通过大段成套唱腔和层层推进的多人物对唱,引领观众的深度共鸣,从而营造出戏曲艺术特有的叙事策略与戏剧节奏。”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朱俊玲评价:“评剧常以唱功见长,这部剧难能可贵地加入了许多武打和戏曲程式动作。明台和程锦云窃取机密文件时的矮子功,明台被抓捕时展示的椅子功都很有观赏性。”

谷文月认为,该剧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路子来展示评剧艺术。这中间既有编剧张勇、导演安凤英等人的辛劳,也得益于以中青年为主的演出团队的默契配合。“希望这部戏成为中国评剧院剧目建设的有效积累,也能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青年演员群体迅速成长。”她说。

还有哪些启发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是一部排练只用几十天就推出的新创作品,首演时间紧、任务重,虽已有相当好的舞台品相,但也有一些待打磨修改、提升完善之处。它带来的启发,不局限在剧目本身的意义,而应放眼到对这一类型题材创作乃至戏曲现代戏的全局去检视、去观察。

有的专家提出,影视作品的悬疑风格往往更加倾向于对事件和情节悬念性的讲述,戏曲的表现手法恰恰相反,往往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便知道秘密的玄机所在。那么这种“说破”的处理方法,会不会得到更广大观众的认可,值得仔细思考。

还有有识人士提醒,戏曲改编移植影视剧作品,一定要尊重戏曲规律,绝对不能走“话剧+唱”的路;还要用戏曲的表现手段、戏曲的手眼身法步去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也要更精准更用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红侠认为,创作中需要始终把握的关键点是“所有的表现手段为主要人物服务,在关键段落放大主要人物的内心,突出其情感,才会打动人心。”

“评剧《伪装者》在悬疑性特定叙事与表达中所努力追求的创新精神与艺术探索,值得肯定。”孔培培说,戏曲现代戏经过百年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正面战场、敌后谍战、城市干部、驻村书记、知识分子等类型化题材的创作实践,必将对戏曲的叙事手法、音乐、新的舞台程式创造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 题材 旧有 突破 谍战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