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主旋律诗词创作接地气接文气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1-10-28 08:01:28

原标题:喜看主旋律诗词创作接地气接文气

近日,由国艺新时代文艺社群、繁星戏剧村、《诗词之友》编辑部、书香驿站等联袂举办的“弘中华文化,颂全面小康”传统诗词征集活动,在金秋时节收获了累累硕果。从最终评出的16首获奖诗词作品来看,力求雅俗共赏,兼顾古韵新风;既接地气,又接文气;既洋溢时代生活气息,又不失传统审美风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获奖诗词作品从不同视角切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一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对传统诗词体裁形式如何表现当代生活内容尤其是重大主旋律题材,进行了探索尝试。

此次征集的诗词作品,整体呈现出四个亮点:

一是作者地域分布广泛。16位获奖作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福建、宁夏、新疆等地,涵盖东中西部省区市。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农工商学兵,群众基础广泛,在基层一线从事不同工作,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诗词。

二是诗歌体裁形式丰富。16首获奖作品,诗词各占半壁江山,可谓平分秋色。诗中有七绝4首、七律2首、五律1首、五古1首,词中有小令词5首、中长调词3首。传统诗词大部分体裁形式都涉及了,形式丰富多样,各展风采。

三是洋溢时代生活气息。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小康”视为社会理想,但受到种种历史条件限制,这种追求几千年来并未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实现。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第二届中华诗词复兴研讨会致辞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诗词复兴提供了丰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使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发展诗词曲赋事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华诗词复兴发出了由衷的期盼,美好生活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

16首获奖诗词作品紧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一时代主题,聚焦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从宏观、微观不同视角切入,抒写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沧桑巨变,倾情讴歌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赞颂时代新面貌。同时,获奖作品没有标语化、口号化、说教化、概念化的弊病,作品形象生动鲜活,充满真情实感,充分表现了当代主旋律题材。比如,《鹧鸪天·小康农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悠然闲适、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小康图:“林海云涛是我家,一坛老酒醉生涯。炒盘春色能留客,抓把蛙声好泡茶。   鱼逐浪,鹭栖霞,小楼门对满山花。村翁耕罢溪头坐,闲看顽孙戏钓虾。”《七绝·过大竹县见乡人所植红椿芽喜人》细致观察到香椿树芽宛如红色鸡毛毽的形态:“水绕云缠傍野桥,珊瑚颜色黯夭桃。是谁新扎羽毛毽,只待春风一蹴高。”若非田野常停足,哪得诗葩带露珠?透过这些兼具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诗句和意象,不难想见作者如何深入生活接地气,植根基层接人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象在目乃提起笔。

四是传承古典诗学美学。泱泱中国素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文化传统绵延几千年,不仅涌现出大批名家大家,产生了大量名篇佳作,而且积累了丰厚的艺术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上世纪,包括传统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一度受到破坏,面临断代、断脉、断根的危险。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复兴热方兴未艾,传统诗词创作劫后重生,但毕竟历史欠账太多,文脉中断太甚,今人提笔重新创作传统诗词,普遍底蕴匮乏,力不从心,难度陡增,优质合格作品寥寥,滥竽充数者居多。

当代诗词整体上想超唐越宋,中短期内已不可能,这是严峻的客观现实,唯有时刻胸怀对传统诗词文化的敬畏之心,潜心、虚心学习继承传统诗词文化遗产,厚积薄发,方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火热生活的优秀作品。

此次获奖的16位作者创作态度端正,传承精神可嘉,既向时代致敬、向生活学习,又不忘向传统致敬、向先贤学习,对传统诗词艺术虚心研习、对古典诗学审美潜心借鉴。

尊重格律,守正创新。格律是传统诗词区别于古代其他文体和现代自由体新诗的基因。格律对古人而言,自小习练,熟能生巧;对今人而言,则往往望而却步,恨无捷径。这次16位获奖作者却能遵守格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戴着所谓镣铐跳出魅力舞姿。尽管有人偏爱古韵,有人选择新韵,但都力求不出韵,不出律。

古风体诗歌虽不像律诗、绝句和词那样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规范,但在押韵上也不可苟且。这次获奖的唯一一首五言古风《回乡偶书》,采用平水韵中的仄声韵,从开头的“树中青瓦屋,幽幽前村里。问是谁家屋,堂兄正栖止”,到结尾的“踱步荷花堤,兴来画一纸。入夜北斗明,新梦从此始”,一韵到底。该诗以古色古香的韵律,写出了活色生香的新生活。格律束缚不了想象的翅膀,反而更能修炼审美的心灵。

传统诗词是精炼的艺术,注重炼字、炼词、炼句、炼篇、炼意,讲究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获奖诗人在严守格律的前提下,大胆构思创造,精心炼意炼句。如前面引用的“炒盘春色能留客,抓把蛙声好泡茶”,在诗人笔下,春色可以用来炒菜,蛙声可以用来泡茶,将审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完全打通。一字一句之奇固然好,整篇意境之佳更属上乘境界,《七绝·移民》正是胜在此处:“巴山昔别雪如花,解困移民处处家。日暖新村花胜雪,云中回望旧篱笆。”单看哪一句,似乎都称不上是佳句名句,然而,读之如品一坛陈年老酒,回味深厚。实际上,此诗蕴含了传统诗词艺术的诸多成功密码,令人油然想起唐诗中类似的构思立意、章法结构。尽管写的是当代移民脱贫生活体验,但是,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刘皂的《渡桑干》这两首唐诗的审美艺术何其神似。那今昔对比、时过境迁的时空变换,那起承转合、层层转折递进的章法脉络,那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情绪情结,那以景语结尾、含蓄蕴藉的留白,都能显示出作者对古代诗歌艺术法宝的揣摩与借鉴。作者站在了超越凡庸的审美高度,一出手便如吸收了池塘底部深厚营养的荷花,出水便高,高人一筹。因此,在此次“弘中华文化,颂全面小康”诗词征集活动中,这首短短28字的七绝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它启示我们:在诗词数量已多如万头牛毛的当下,与其一味多写,不如强调多读、多行。多读,读万卷书,读前人名篇佳作;多行,行万里路,观察体验当代五彩生活、百态人生。否则,像机器批量生产,盲目追求多产出,其结果,仅有的一点传统库存被掏空,而创作始终在低水平上重复止步,甚至在错误的歧路上难以自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呼吁:“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中华诗词学会最新发布《“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推出九大工程,其中,诗词精品创作工程被列为九大工程之首。正如周文彰所言,中华诗词复兴既要普及,更要提高,包括思想、意境、艺术、技巧等各要素的全面提高,努力创作出更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使中华诗词成为社会新时尚。(周清印)

关键词: 喜看 主旋律 诗词 创作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