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1-11-01 11:59:28
原标题:安徽铜陵市挖掘恢复枞阳腔(引题)
沧海遗珠焕发新生机(深观察)(主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徐靖
“提起我的苦来苦煞人,家住在汉中府褒城县,邻友里居住马头村……”舞台上,女演员唱腔悠扬婉转,男演员唱腔沉雄豪迈,现场乐队中没有京胡和二胡,一名笛子演奏演员十分显眼。这是中国传统戏剧《贩马记》的选段,京剧、昆曲等剧种的重要作品,然而说它是京剧,不完全一样,说它是昆曲,也不完全一样。它就是中国戏曲江湖上“失传”已久,却一直“存在”的唱腔——枞阳腔。
枞阳腔(吹腔)《昭君出塞》选段
表演者:王丽娟
中国戏曲的奇葩
枞阳腔是明清以来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一带的戏曲声腔,因用笛子或唢呐伴奏,又名吹腔。此外,还有石牌腔、吹拨腔、安庆梆子、芦花梆子等称谓。
有关枞阳腔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四十三年,严长明所著《秦云撷英小谱》,其云:“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石牌腔,即吹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作为徽班、徽戏的主腔之一,清初以降,枞阳腔随徽班辗转,几遍天下,在一路传演中,又被各地戏班争相“截留”并冠以新名,进而成为多地戏曲的组成部分,一直流传下来。
“枞阳腔是中国戏曲的奇葩,300多年来不绝如缕,至今许多地方剧种的吹腔依旧保留着原初风貌,有惊人的一致性,在‘世之腔调,三十年一变’的戏曲发展史上是罕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
枞阳腔(吹腔)《徐策跑城》选段
表演者:范奕兵
挖掘、整理、创排剧目
枞阳腔历经时代更迭、戏曲兴替,虽然至今还依存于50多个剧种中,但在今天的铜陵和枞阳却难以觅其踪迹。
“以铜陵市艺术剧院为例,以前主要表演黄梅戏、京剧,很多戏曲演员对枞阳腔并没有什么了解。”铜陵市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丽娟说。
王丽娟师承徽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章其祥,为其吹腔戏的亲传弟子,现为首批枞阳腔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铜陵市艺术剧院传承枞阳腔艺术的领军人物。由她带领的铜陵市艺术剧院,目前正着手开展枞阳腔表演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枞阳戏的恢复和编创工作。
近年来,除了对演员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表演培训,铜陵市艺术剧院还通过搜集、整理其它剧种中的吹腔选段,复排了《贩马记》《昭君出塞》《醉卧长安》等6出戏。这些剧目都以尽可能恢复古时枞阳腔的表现形式为目标,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我们主要在乐队组成、乐器编配和表演方式上,尽可能恢复古时枞阳腔的样式。”王丽娟进一步说明,“不过由于时间久远,这些作品在语言上已经融入当地方言特色,所以复排时会根据枞阳等地的语言习惯调整,用枞阳方言和安庆官话来表现。同时,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对表演和身段也进行重新编排。戏剧服装则根据戏画像《同光十三绝》,在色彩上进行了重新设计。”
据介绍,未来5年,铜陵市艺术剧院将争取创排3至4台小型折子戏、1台古装大戏,创作枞阳腔新作品。
打造戏韵流芳的吹腔艺术
“铜陵希望将枞阳腔打造成戏韵流芳的吹腔艺术。”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常宁说。
近年来,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支持下,制定了《枞阳腔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工作手册》,同时安排专人赴枞阳县及周边地区摸排大鼓书、老戏班、民歌手中的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民间戏剧的故事原本、剧本和曲谱,邀请声腔艺术专家根据枞阳腔的声腔艺术特色,创新改编曲调形式,挖掘整理唱段,积极推动枞阳腔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
为了更好地普及枞阳腔,铜陵市还将其纳入“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活动。“首先要让本地群众特别是孩子们了解枞阳腔,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中华戏曲艺术的魅力,了解并喜爱上枞阳腔这个古老声腔。”徐常宁说。
“枞阳腔不仅是铜陵的独特遗产,更是中国戏曲的宝贵财富。传承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是每一代铜陵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铜陵市长孔涛说。他表示,今后铜陵将继续挖掘、弘扬、普及、创新枞阳腔,加快整理复排传统曲段,创作排演大型剧目,编辑出版理论丛书,发掘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构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非遗生态体系,使枞阳腔这支流传了300多年的戏曲薪火相传,更好地展示于当代、流传于后世。
“希望经过此次挖掘整理,枞阳腔能在铜陵完成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戏曲文化传承。”王馗说。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文化基因再生再造的实验,不论成败,都会为今天的非遗保护、戏曲传承发展,提供独特的实践路径。
上一篇: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下一篇:让香港市民感受国家建筑之美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