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1-09 16:28:30
原标题:酷酷的古寺
北京日报记者 于丽爽
景山东北角的胡同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智珠寺。
曾经,这里已经没有古寺的风采,海鲜冷库、废品收购站、小餐馆和小旅馆等,挤在大院里,环境脏乱。
2008年以后,古寺不仅变美了,还变得时尚起来,画廊、茶馆、古典音乐会、快闪艺术品商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古寺。
这变化的背后,有许多人的努力,其中还凝聚着一位外国人对中国、对北京的喜爱。
温守诺在智珠寺内巡视。 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我是欧洲人,喜欢老房子老建筑,我对它们很敏感,也很享受。”坐在智珠寺的院子里,温守诺说。他是比利时人,来中国已经25年了,当他还是一位银行家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住在北京的一处四合院里。“北京的天气,从3月到11月底都可以在户外。四合院的室内和室外是连在一起的,很安静,对我很有吸引力。”温守诺说。
温守诺喜欢在胡同里散步。一天,就在距离住处400米远的地方,温守诺发现了智珠寺——他觉得断壁残垣在夕阳中有一种绝望之美。那一刹那,温守诺找到了余生的使命。
“它的位置非常好,在历史悠久的老城中心;规模也足够大。”温守诺说。2007年,他和两个好朋友合伙成立公司,取得了智珠寺的使用经营权。“第一个目标是怎么救这个地方。”温守诺回忆。
这一救,就是5年。温守诺和合伙人在文物部门的指导监督和产权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智珠寺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缮。
修缮的第一步是清理,拆除原本不属于古寺中的东西。“我们运出去100多辆卡车的垃圾,大卡车进出胡同很困难,清理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温守诺说。
修旧如旧,可不简单。比如原来的老瓦片没有被丢弃,而是拆下来清洗后再放回去,这样的老瓦片就有7万片。还有大殿屋顶的木结构,修缮过程中才发现大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着过火,很多梁檩等表面碳化已经超过2厘米,不得不替换掉,“但能保留的仍然尽量保留。”温守诺说。比如那些过了火不能用的柱子,如今成为寺内茶馆的座椅;修缮时发现的各种孤品石构件则成了小桌子。
修缮时,温守诺平日在上海工作,周末回北京。有一次他回来时,发现修缮人员正准备把大殿屋顶的彩绘天花板抠下扔掉,被他及时制止。心有余悸的温守诺决心放下其他工作回北京,全身心放在智珠寺上。
从2008年到2012年,智珠寺修缮完毕,并获得了联合国“2012年亚太地区文化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
取得古寺使用经营权时,温守诺和合伙人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修缮完成,如何让古寺焕发新生?温守诺的目标很实际,他和团队发挥特长,要“让来的人在这里吃好吃的、听好听的、看好看的,让人们在这里与古时对话。”
于是,在智珠寺的院子、屋顶、墙角,会看到现代雕塑作品,古老和现代交融。智珠寺里还有了画廊,经常举办一些能吸引年轻人的精品画展,让年轻和古老对话。智珠寺的大殿作为多功能厅,经常举办古典音乐会。大殿屋檐下的台基也铺上垫子,客人可坐可卧,捧杯香茗,品味时光。
修旧如旧是为了保护,常演常新才能让古寺永葆活力。画廊的展览、快闪店的商品、大殿内的演出不断更新,最近温守诺还策划了一个舞蹈演出……
“文物活化利用就像照顾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安慰。”温守诺说。比如每年雨季,都需要对老瓦屋顶进行多次检修;木质结构建筑的防火也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每天一上班,温守诺就在院子里仔细巡查一遍,发现再细小的问题也要马上解决。
令温守诺骄傲的是,仅2019年,智珠寺的客流量就达到16万人次,而且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当年不看好温守诺和参与“智珠寺项目”的人,也心悦诚服地竖起大拇指。
“很多年轻人说,这里很旧,但这里很‘酷’。”温守诺说,这是他最得意的地方。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