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21-11-25 11:58:55
原标题:谱成了曲 编成了舞 画成了画……(引题)
关于广州起义 有这么多文艺作品(主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冯婉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冬日,温暖的阳光从广州起义路上骑楼素雅的柱廊间穿过,投下长长的影子。
一些旅游攻略把这条路选作广州最美的几条骑楼街之一。漫步于路上,能听到树叶沙沙地响,也能望见相交的西湖路、惠福路上熙攘的人流。
如此地岁月静好。
这却又是一条由血与火锻炼而成的路。
沿着骑楼一路向北,走到靠近中山五路的位置,能看到一处鹅黄色外墙和门楼的院落,门牌号是“起义路200号之一”广州起义纪念馆(以下简称“起义馆”)。1927年的冬天,12月11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发动广州起义,在这里建起了起义指挥部,在门楼上挂出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横幅。
这是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是无数先烈燃烧了年轻的生命,孕育出的壮丽的花。
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并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让中国革命“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11月26日,“永远的红色——广州起义组曲”赏析活动将在起义馆举行。其实几个月来,走过起义馆的门前,不时可以听到从馆内传出的乐声,清丽、昂扬。那正是《广州起义组曲》的乐声。
广州起义已经过去94年了,有关它的故事,谱成了曲,编成了舞,画成了画,建成了宏伟的纪念碑。
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州的城市记忆,和你的、我的记忆,连在了一起。
时间继续前行,我们希望有关它的记忆,更加丰富,更加饱满。
《广州起义组曲》
《广州起义组曲》演出
广东音乐的一座里程碑 广州起义的一部交响诗
《广州起义组曲》由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屈庆创作于1960年,1963年重新整理。苏文炳负责曲中锣鼓创作,1977年重编。作曲家将广州起义以一种开放的角度呈现出来。
屈庆的学生,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芳毅介绍,《广州起义组曲》为广东音乐合奏组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序曲——前引;《广州起义组曲之一》——起义之夜(前夕);《广州起义组曲之二》——起义;《广州起义组曲之三》——建设苏维埃;《广州起义组曲之四》——终曲。组曲充分表达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革命的火种。这部组曲自创作完成之后,从来没有公演过。直到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才公演,并且把首演放在起义指挥部旧址中,令人感慨万千。
屈庆是番禺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代表广东赴北京演出。陈芳毅说,他是掌握多种乐器的高手——小提琴、夏威夷吉他、琵琶、高胡——并致力研发民乐低音乐器——提胡,善于将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运用到广东音乐演奏中。在《广州起义组曲》中,他尝试运用广东音乐的独特韵味、融合西方作曲技法的大胆创新,探索广东音乐发展成大型结构的可能性。这也恰好符合了广东音乐一向以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是《广州起义组曲》正式公演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年初时在检索资料时无意中看到了陈芳毅老师写的《〈广州起义组曲〉浅析》一文。之前馆方创作了相关的主题歌曲,但没有组曲,更何况它还是广东音乐形式。于是联系上广东音乐曲艺团,双方合力促成了公演。
杨琪说,在作品彩排的时候,曾经考虑过要不要在背景屏幕上打出介绍性文字,以让观众知道组曲各部分所表现的情节,但后来觉得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性来呈现就足够了,反而可能更好地让观众感受到广州起义的波澜壮阔。
2021年7月13日,这部广州起义的第一部广东音乐组曲、广东音乐的第一部组曲式交响史诗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中正式首演。之后经过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成为馆里沉浸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上演。
文艺作品是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
多年来,广州起义在文艺工作者的手中被不断加以表现,产生了众多形态多样、角度各异、着力点不同的作品,为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文化增添了许多亮色。
广州起义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以“刑场上的婚礼”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周文雍、陈铁军即是其中两位杰出的代表。文艺作品中,对他们的直接表现可说最多。2001年,广州画家林永康创作出油画《碧血巾帼——陈铁军和她的战友》。几位女革命者仿佛等着拍摄合影,平静的场景,让人们不禁想起她们将要走入的艰苦征途,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而著名雕塑家唐大禧2008年以两位革命者在刑场英勇就义的情景为题材创作的雕塑《周文雍与陈铁军》正气浩然,既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又流露出他们之间真挚高贵的革命情感。
《浩然铁军》表现了身为“大家闺秀”的陈铁军经大革命浪潮洗礼而成为优秀革命战士的历程,是中国首部以“刑场上的婚礼”为题材而创作的芭蕾舞剧。广芭另一部芭蕾舞剧《旗帜》也是以广州起义为蓝本,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融为一体,运用时空交错穿插的叙述手法,传递出对未来的向往。
首映于2019年的超高清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以周文雍与陈铁军为主角,再现当年广州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红色题材木偶剧《游曦》则以19岁女兵班长游曦为故事原型,真实还原了起义战士拼死守卫天字码头的历史场景。全剧有近80个不同种类的木偶轮番登场。
有些艺术作品聚焦于“全景式”的广州起义历史。“百年风华 时代画卷”展览中展出黄新波创作的木刻组画《不倒的红旗》,“珠江河上”“为了明天”等五个篇章以连环画的方式,按时间顺序表现了广州起义的全过程。
由尹积昌、林彬、詹行宪、凌镇威合作于1987年广州起义60周年之际落成的《广州起义纪念碑》,是广州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雕塑杰作,坐落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高45米,它是一个石刻的巨手高擎步枪冲破三块大石直指穹苍的雕塑,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
而近两年还有一部非常有创意的有关广州起义的文艺作品,就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策划推出的、在起义馆中举行的沉浸式话剧。它创造性地将文艺表演与实景代入结合起来,受到了广泛好评。今天,这部沉浸式话剧也将在馆内上演。
希望能有一部“广州起义”大电影
杨琪说,有关广州起义的文艺作品有美术作品、舞台作品;有从大处着眼的,也有聚焦具体人物或者时间断面的。但相较于三大起义中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最具大众性的影视剧中的亮相相对有限,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更少。此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也并不算多,欧阳山在名作《三家巷》中写到了广州起义,不过基本上还是从侧面展现。对于这样一个在广州历史、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馆方也在积极考虑以更多样、丰富的形式来展现,目前也和电影、电视剧方面的人士进行了接触。
杨琪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广州起义非常多的资料,也有很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来对接各方面的资源,把广州起义的故事更好地讲出来,传播出去,“这其实也是讲好广州的故事,传播好广州的文化”。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