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1-30 08:59:42
原标题:曾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陪伴几代人成长(引题)
著名播音员方明因病辞世(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邱伟
“小时候听广播熟悉的声音走了。”昨天,记者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离退休干部局获悉,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方明因病去世,享年80岁。对于很多听众来说,方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的播音声犹在耳畔,那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声音就是大家心目中的“中国之声”。
方明194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方明报考了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发射专业。1960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局内选拔一批播音员,在录音科工作的方明如愿入选,开始了自己的播音之路。1960年4月,19岁的方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之后他进步飞快,1961年底就开始播报《新闻和报纸摘要》。
方明有着宽厚的磁性嗓音,声音干净悦耳。成长于播音大师辈出的年代,方明承前启后,博采众长,人们曾这样形容他的朗诵:激越豪放而不失细腻,既擅长大气磅礴地抒发,又善于含蓄深沉地流泻。方明一生致力于广播播音主持事业,曾多次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治丧期间的主要播音任务,多次参加国庆阅兵实况转播工作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播音工作。
退休后,方明仍热心于广播事业,奔波于各地做朗诵艺术推广和培育播音新人。在播音员康辉的眼里,方明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之声”。康辉曾说,方明老师就像一本“活字典”,自己查过字典仍然有点拿不准的时候,就会给“方明叔叔”打电话请教。
获悉方明去世的消息,很多听众感怀说,“我们这一辈人,是听着方明这一代播音员的声音长大的。”演员吴京安发文缅怀,称方明是“不朽的声音,永远的楷模!二十年同台演出,育我成长,教我做人!”演员宗平怀念说,“眼前总浮现您慈祥的容颜,纯真的笑声。方明老师的人品艺德、语言功力艺术造诣让我高山仰止!”
著名主持人、朗诵艺术家陈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有些不相信。陈铎和方明早年相识,“方明对工作很细致,要求很高。”陈铎回忆,在退休后,两人还经常参加一些朗诵艺术活动。最后一次见方明,大概是2018年的一次朗诵活动上,当时方明的身体还很好,精神头也足,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这几年,听说方明身体不太好,陈铎还多次提出前去看望,都被方明以“挺好的,没事”等理由婉拒,“他是一个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人物故事
用声音诠释新闻之“真”
在播音生涯中,方明曾经5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转播,在电波中一次又一次见证了新中国历史的进程。
刚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的时候,很多著名的播音前辈都带过方明。目睹播音大家齐越工作时大写意似的热情奔放,耳闻夏青工笔画一般的细腻,方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第一次播音时,方明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方明的本名叫崔明德,但播音的时候不能用原名,当他快要进入播音室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没有艺名,便急忙找来葛兰、王欢、林如等人为自己取名。翻阅字典之后,葛兰决定为他取名方明,寓意为“方向明确”,从此方明就一直沿用这个艺名。
1965年,方明接到一个令他兴奋的消息——到天安门城楼上转播国庆游行,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年轻播音员。
接到任务后,方明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2万多字的稿子由三位播音员完成,分到方明这里的有将近4000多字。一同参加国庆转播的林田还对方明进行了专门的培训,把他带到广播大楼二层的一个小阳台,门一关,站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街道,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底下就是游行的方阵,有工人、农民、学生、儿童、机关干部……
“工人的力量,学生的朝气,儿童的天真,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多年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方明说,“转播不是朗诵,更不是演戏,需要一个‘真’字。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语气,都要和现场的游行队伍结合起来,让听众通过声音看到画面。”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转播的任务再次落到了方明身上。这次是方明和王欢搭档。因为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次阅兵,两个人身上的责任和压力也就显得格外重。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们提前2个月就开始准备。在这场播音中,方明的稿子有一万多字,最终长达2个小时的播音一字不差。“转播阅兵和转播游行有很大的区别,军人那种阳刚之气,那种钢铁般的力量,要渗透到你的每一个字句中。”方明曾这样说。
职业生涯中受益于多位播音大师,方明无疑是幸运的。前辈教导的三句话,他终生铭记。齐越说:“播音要玩儿真的,要用真实的感情对待每一篇稿件。”夏青说:“要真正感觉到。”林田说:“要处理好句子,出意思。”中央台前辈们教给方明的这些话,指引他走过了数十年的播音人生。
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转播,方明始终都坚持着一个“真”字。在他看来,新闻工作本身就是真实、实事求是。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