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21-12-07 13:30:53
原标题:向海丁克告别,向未来招手
曾有人总结,古典音乐舞台的聚光灯在19世纪属于作曲大师,20世纪属于指挥大师,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则更多属于交响乐团。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严谨,但我们的直观感受确是如此。古典音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终极目的之一就是将最好的声音以各种媒介呈现给听者,所以作为直接“发声器官”的交响乐团在今天收获更多关注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但任何艺术的发展与演进都需经历必然的路径,我们之所以能在今天听到来自五湖四海无数交响乐团的美妙声音,离不开几百年来无数作曲大师与指挥大师的代代传承与持续浇灌。如今,指挥家作为乐团灵魂人物的传统仍在延续,但其“执行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的,那个指挥大师如群星般闪耀的年代可能再也无法以同样的方式重现了,从那个年代缓步走来的大师们也正在渐渐远去,这其中就有最近离开我们的伯纳德·海丁克。今年10月28日,海丁克大师在伦敦逝世一周后,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CO)的音乐会以具有特殊意义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小柔板”开场,向这位伟大的荷兰指挥家致敬。他从1961年到1988年掌舵这支当世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而后他也经常回到那个熟悉的舞台,最近一次就是在2019年1月,在他即将迎来90大寿之前。
“我们记得伯纳德是一位谦虚的老人,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RCO的音乐家们一直都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他经常在音乐上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当晚音乐会主持人如是说。
带有海丁克强烈个人印记的交响乐团远不止于RCO,我们津津乐道的伦敦爱乐乐团、英国皇家歌剧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顶级艺术机构都与海丁克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半部20世纪交响乐史。
2009年2月,80岁高龄的海丁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了海顿、布鲁克纳与马勒。海丁克的曲目量极大,纵贯歌剧与交响乐作品,但他的马勒永远是听者绕不开的话题,以至于RCO致敬他的作品,不得不选择马勒。如果说瓦尔特向世界介绍了马勒,伯恩斯坦和阿巴多等为世人阐释了马勒,那么海丁克可以说为马勒作品的演绎树立了标准。
在他当时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马六”中我们便可管窥一二。从莱纳、索尔蒂、巴伦博伊姆,到当时的海丁克,我们看到了指挥大师们是如何对一支交响乐团施展魔法的。他们的“马勒传统”是逐步建立的,到了海丁克的时代迎来绽放,虽然巴伦博伊姆鲜少排演马勒,但他对乐团整体声部衔接尤其是弦乐的细腻打磨功不可没,所以我们最后能在海丁克手里听到将乐团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用当时的乐评来说“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指挥他的‘水手’们在暴风骤雨与电闪雷鸣间自由穿梭”。
海丁克为我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和录音,他同样也在中国产生了对未来的期许。那一次,在观众们为他的演奏而震撼的同时,他也因台下的年轻观众们而震撼,他在欧洲纵横乐坛几十年来不曾见过的景象却在遥远的东方成为现实。当我们今天向海丁克大师告别时,也不要忘了,带着前人期许向未来招手。
(陈暮寒)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