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要回信(有声朗读)

来源:中工网     时间:2021-12-18 13:33:38

望不要回信

作者:沈正华

朗读:高萌

在学习“登高英雄”杨连第的有关资料时,我看到了他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望不要回信”,家书的最后一行一下子吸引了我。什么样的家书不希望家人回信呢?

带着疑问,我细细品读这段文字,思绪被拉回到1950年2月9日的那天,来到了杨连第的身边。

这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石家庄此时正是隆冬时节,但春风似乎先到一步,扫尘、祭灶、吃灶糖……人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杨连第开始给父母写信。“父母亲大人,你们都很好吧,春节眼看快来到了,我也不能回去看望你们,希望二老和全家欢欢喜喜过年。”

自1949年3月入伍铁道兵部队以来,他随部队转战河北滦县,河南洛阳、陕县等地抢修铁路,如今又来到河北石家庄,离家已近一年了。战时抢修任务虽已基本结束,但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各地的铁路亟待修复。此时此刻,虽然思念亲人,但杨连第还不能回家。

杨连第又提笔交代了自己现在的情况,“儿现在正住石家庄,打算就在这里过年了。这里的首长照顾我们很好,望大人不必挂念。”感受到共产党所领导军队的面貌一新,杨连第在而立之年实现参军梦想。近一年转战各地,他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早已融入了这支部队。

杨连第又不免想起家里今后的生活。在天津的土改中,他家分得了25亩多地,旧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庞大家庭迎来解放,生活一下子有了盼头。“春节过后望大人带领全家积极生产,响应政府号召,争取作个模范。”杨连第在信中叮嘱父母。

“年底儿在外边一定好好工作,努力学习,争取功上加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的爱戴。”杨连第又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因为家庭贫困,杨连第只读过一年私塾,九岁就辍学帮家里干活,先后做过电工、架子工、鞋店学徒、自行车夫,累死累活却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参军不到半年,他就在陇海铁路八号桥的抢修中解决了登高难题,立下大功,成为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新中国的春风里,杨连第这个穷苦工人不但生活得有尊严、有奔头,更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旧社会,干小工拿钱,稀里糊涂地混日子,解放以后,经过党的教育,我的思想整个地翻了身,现在是为自己实心干活的时候了。”此时,虽已经成为英雄,但杨连第没有居功自傲,他决心继续前进,再立新功。

家书快要写完了。“祝二位大人身体健康,并问全家好。儿连第,腊月廿三日于石家庄。”写到这里,刚要收笔,杨连第大概又想起点什么。家里收到信,一定会有很多事想和他分享,有很多热切的话语要传递,可他四处辗转,前一封信都没有收到。因此杨连第又在信的最后补写了一行:“上次来信无收到,因为我们没有一定地方,望不要回信。”

图片

我反复品味着这句话,眼眶渐觉湿润。“望不要回信”,这五个字多么沉重!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割断了杨连第与家人的双向联系,他不想为家人带去焦急的等待和未见回音的失落。这几个字是铁道兵战士在那个年代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走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一封封家书总也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为铁路而生,沿山河而行,这是这支部队与生俱来的使命。

石家庄、天津,我又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地名,发现两地相距不过300多公里。杨连第不会知道,这是他离回家过年最近的一次了,因为在不久后的1952年,他就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异国的焦土上,给家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我不免又想起如今的我们。我们可以在毫秒之间与家人视频通话,可以在1.5小时内,乘高铁从石家庄抵达天津,我们不会再有杨连第“不要回信”的无奈,也不会有因300公里而不能共度春节的遗憾。

在杨连第家信的字里行间,我读出一句话:是他们,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中国铁建职工e家)

关键词: 回信 杨连第 父母 家书 铁道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