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行囊,回家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时间:2021-12-19 06:06:20

原标题:收起行囊,回家

长亭

冬天的早晨天色微亮,北京北五环外的农贸市场已经热闹起来,摊贩招揽顾客的吆喝,与前来采购、询价的买主,以及一些精细的早起老人一起,奏响了繁乱而嘈杂的生活晨曲。李小民饭馆也冒出热腾腾的蒸汽,开始迎来一天中的第一波客人。

45岁的李小民是皖北人,与妻子在这里开了一家小饭馆,他掌勺,妻子负责点餐和收款。小饭馆人来人往,生意红火。为什么愿意来这里吃饭?外卖员李豪道出了答案:“味道不错,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老板人好。”

和气生财是李小民的生意经。黢黑的脸上挂着微笑,说话时嘴角上扬,他眼睛眯成一条缝,满脸的朴素中透着真诚,像寒冬冰冷城市里的一缕阳光。在李小民的饭馆,外卖员、快递员、市场里的商贩是主要客源。一大碗安徽板面,面多汤鲜,还能再加个免费的鸡蛋。

更重要的是,李小民相信厚道做人,不仅自己会心宽,也一定会有回报。对此,一路走来的他有切身体会。

小时候家里穷,李小民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看着村里来来去去的打工人,他心有不甘,惦念着自己长大了也得出去看看。但头脑灵活的小家伙觉得凭体力吃饭不是自己的路。于是,10多岁时的他跑去央求自己的一位远方亲戚,要“拜师”学做菜。起初师傅不肯教,说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耐不住李小民软磨硬泡,末了答应让他当帮工。

头两年,亲戚只让李小民干些刷锅、洗碗、切菜的杂活,和面、调卤等技术活儿全不让他沾手。李小民没在意,只是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活,至于“偷师学艺”的事儿,他没敢去想。到了第三年,大概被诚意打动,师傅开始传他做面的本领。学会技术后,李小民继续在亲戚家当了两年帮工:“人家教会了咱,咱肯定得报答人家,不能让人家寒了心。”然后开始了自立门户之路。

为了不跟师傅抢生意,出师后,李小民独自远赴苏州打拼。刚开始,没本钱的他找朋友借了几百元钱,置办了一辆手推车、一个炉子、一块案板,在路边摆摊。“我摆过地摊,知道起早贪黑挣点钱不容易。”所以,在北京开店后,他对过来吃饭的摊贩有天然的亲近之情——总是在碗里多加料。“出门打工谁不是风里雨里的,都不容易”。看着以回头客为主的一屋子食客,“李老板”细声的话语中漫溢出善良的心绪。

摸爬滚打近30年的李小民坦言,从来没有跟哪位客人红过脸。遇到一时囊中羞涩的,他会先张口:“先赊账,有钱了再给。”随后再报以微笑。至于什么时候给,人家若是不提他也不会问。遇到故意找茬的,他也总笑着给人家赔不是。

除了为人和气,吃苦耐劳也是李小民能让饭馆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随着太阳升起,食客们逐渐增多,夫妻俩一个快速地擀皮,一个不停地包包子、放入蒸笼、出锅……“干我们这行的整天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忙活,忙起来连吃口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李小民笑着说。

早餐食客散去,夫妻俩又开始准备中午和晚上要卖的面条。下午3点多,是店里最清闲的时候,送走中午最后一波客人,李小民会下厨煮两碗面,这是两人一天中的第一顿正餐。李小民估算,两人平均每天得干18个小时。

“老板”的梦也不是没做过,但知道自己文化、能力的局限,现实的李小民更向往安稳踏实的生活。平淡而辛劳的日子里,孩子是李小民夫妻俩的希望。“老大去年考上了大学,老二明年高考,我们也快熬出头了。”也是在去年,夫妻俩攒够了在老家县城买房的钱,计划等门店租期结束后,回老家陪孩子。

一次意外让他们不得不将计划提前。几个月前,李小民的妻子因车祸小腿骨折,医生让她在病床上躺半年。但想着丈夫一个人忙不过来,不到两个月,妻子就回到了店里,拖着病腿忙前忙后,因此也落下病根。这让李小民下了决心:提前关店歇业。

转租告示一贴出,几乎每一个进店吃饭的顾客都会问上一句,“老李,咋不干了,店要搬到哪里?”李小民笑着回答: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以后有机会再来。虽然李小民知道,回老家之后,再来北京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不忍让老顾客为此失落。

没几天,店面成功转让。最后一天营业时,李小民没有像往常一样早起准备早餐,而是端出前一天卤好的几百个鸡腿,为的是给每一个来吃面的人加一只。

那天晚上9点多,打扫清理完饭馆,李小民一手提着平时放在店里的生活用品,一手扶着妻子,一步步往他们租住的民房走去,路灯下两人相互搀扶着的背影渐渐拉长,30年的岁月风霜,留在了影子后面……

关键词: 李小民 饭馆 行囊 妻子 自己 人家 一个 开始 卖员 师傅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