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3-29 05:04:42

光明日报太原3月28日电(记者李建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正式公布稷山东渠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新发现了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此次在东渠遗址所发现的遗迹与遗物的特征,均与夏县东下冯、襄汾大柴遗址等山西晋南地区所见的夏时期遗存有极强的一致性,为近年来晋南地区少有的夏时期考古新发现,是继东下冯遗址、古城南关遗址之后发掘面积最大的夏时期遗址。

东渠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峰镇东渠村北部,是2020年为配合稷山县体育场项目建设,在用地范围内勘探时新发现的夏时期文化遗存。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1座、陶窑2座、灰坑36座。发现有较多的陶片、动物骨骼以及石块,出土小件有骨镞、骨簪、骨针、骨锥、石刀、石铲等,还有零星的彩绘陶残片,在同时期尚属罕见。

此次新发现的两座陶窑,均为结构简单的小型竖穴窑,大小形制相同,自上至下由窑室、窑床、火塘组成,周围有操作间。这与东下冯遗址发现的陶窑无论是在大小还是形制上均如出一辙。灰坑是东渠遗址发现最多的遗迹,有36座,一些较大规模的灰坑最能代表东渠遗址的特点。其中编号为H10的灰坑是此次发掘规模最大的灰坑,开口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约5.6米,深2米至3.5米,东部被现代墓和水井破坏,坑壁不规整,坑壁粗糙内收。

东渠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灰陶居多,褐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少量压印“S”纹、附加堆纹、旋纹、弦纹、划纹、篮纹等。典型器物有高领双鋬鬲、单把鬲、陶甗、带鋬罐、单耳罐、深腹罐、平底浅腹盆、双鋬深腹盆、盘、钵、小口鼓肩罐、折肩罐、大口尊、小口尊、蛋形瓮、敛口瓮、器盖、豆、四足方杯、爵、盉等。同时,还有玉钺、石铲、石刀、石纺轮、石锛、石凿、石箭镞、骨簪、骨锥、骨镞、骨针、骨铲等玉石器、骨器、蚌器。此外,工作人员发掘出大量的动物骨骼,初步鉴定有猪、牛、羊、鸡等。经过植物考古的初步研究表明,粟、黍是稷山东渠遗址基本的作物种类,同时先民可能采集马唐等野生植物作为动物饲料,利用藜科等植物的嫩叶作为食物的补充。该项目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崔俊俊称,此次发掘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东渠遗址的文化内涵、手工业生产、生业模式等提供了材料支撑,对晋南地区沉寂已久的夏时期考古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9日 09版)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