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4-15 06:04:19
作者:田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提到中国现代早期艺术歌曲,人们就会想到青主。中国现代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青主创作的。如果把这首歌作为青主表现阳刚壮美的“铁绰板”力作,那么《我住长江头》则是他表现阴柔优美的“红牙板”精品。
我国古代的闺怨诗中有不少好诗,有的简直把情味写到极点了,如孟郊《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青主为什么选取宋朝词人李之仪写的词《我住长江头》呢?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青主的写作动机了。
青主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嗣后赴德留学,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到国民党右派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在老同学“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的掩护下,在上海音专主编校刊《乐艺》,从此改名叫青主,青乃深绿,喻高尚,名含力主高尚之追求。
这时,他读到李之仪的词《我住长江头》,勾起心中仍然涌动的革命情思,于是为之谱曲。
诗词审美常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产生的社会效果往往远超诗人的思想。譬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是李商隐写爱情的诗句,现在成为赞美老师“红烛精神”的名句,成为赞誉人对某项高尚的事业忠贞不渝的诗句。
同样,《我住长江头》本是李之仪写思妇表达思念远人的诗。而这里青主借古代的爱情词,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战友的深沉思念,以及对美好明天的渴望。长久以来,喜欢唱《我住长江头》这首歌的,乡愁萦心者有之,念远思归者有之,思旧怀人者有之。因为这首词具有多维的社会效果,历来很多作曲家都为它谱曲,歌谱版本很多。而这些版本中当数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最为经典,百年来久唱不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如此,歌亦如此。这首歌之所以久唱不衰,自有其艺术魅力。
对应于原词民歌之趣,念远之情,青主采用了清新悠远的调韵,唱起来颇有吟哦古诗之味。运用自然调式的旋律,简练的音型,平行的和声,构建了朴实而隽永的音乐形象。整首歌的钢琴伴奏,就像江水自“江之头”至“江之尾”浩荡奔流,那么自由,那么流畅,那么无止无休,象征着“日日思君不见君”绵绵不断的情思。而饶有结构新意的是,“卜算子”是双调词牌,有上、下两阕,惯例是应采取平行反复结构。而青主谱曲,把下阕单独反复了三次,并且一次比一次激动,最后在全曲的高音区结束。这样的处理不仅是结构的创新,更是表达感情的需要,因为青主要表达的不是男女思念之情,而是对往昔血与火的回忆,对并肩战斗牺牲同伴的深切思念。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我住长江头》乐曲中,钢琴织体部分时而与声乐部分融合,时而游离于声乐旋律之外。融合的部分表现为“共饮长江水”的双向性,体现男女同向思念的重合;游离的部分表现为“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单向性,体现女方思君“此恨何时已”的苦恋。整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以分解和弦为主,宛若流动的江水,与歌声相互交融。全曲的钢琴织体以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为主,描绘出江水滔滔的连绵不断和相思者的内心的激动难平。歌曲最后旋律在高音区,以缓慢而强的乐句结束全曲,把思念之情推向情辞迫切,激昂有力的顶峰。表现了“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愿望。
音调的高低升降与表达的感情息息相关,于细微处见匠心,此乃细节一也。如歌曲第一句“我住长江头”的“头”字向上四度扬起,第二句“君住长江尾”的“尾”字向下四度下落,形象地描述了情人相隔甚远的忧虑。第三句“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日日”二字同音和级进的旋律进行,表达了情人不能相见的悲哀。第四句“共饮长江水”的“长江水”三个字,在和声上采用重属和弦,使歌曲产生转调给听众耳目一新之感,表达了主人翁的哀怨之情。细节二:巧用对比表现感情的细微动态。在下阕反复的三遍中,第三遍唱“定不负相思意”的“意”字,作者把音乐扩展了一小节,与第二遍唱的“意”的音乐形成对比,强调了愿君莫负相思意,表达了作者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决心。这在细微处体现了青主作曲时的匠心独运。还有一个细节:复沓手法的运用,使歌曲呈现一种回环美。譬如歌曲第四段第二句“此恨何时已”是第三段的旋律再现,只是“已”字比第三段少拖了三拍,强调了作者内心渴望自由幸福的焦急之情。第四段是歌词的再次反复,使歌曲达到了激动人心的高潮。歌曲的结束句“相思意”三个字在激昂的高音区上反复,突出了思念之情的真切和执着,这是单纯的情歌不大具有的昂奋力量。
《我住长江头》以丰富的思想蕴含和朴实感人的艺术魅力,荣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吸引了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当今世界著名的花腔女高音、德国歌剧界的代表人物、德国艺术歌曲的传人达姆娆来华演唱青主的《我住长江头》,以其醇美的音色,古典的韵味,准确的咬字,并茂的声情,余味悠长,演绎经典,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足见,《我住长江头》不仅是中国的经典,在世界艺术歌曲的长廊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5日 16版)
关键词:
上一篇:古人的“科幻”世界
下一篇:光明文化周末版:赏印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