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丨今日清明,春意浓浓,寄托远思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2-04-21 14:30:09

今日3时20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春祭”节日,也被称作祭祖节。祭祀先烈、缅怀先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可谓“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西周·王作左守鼎 保利艺术博物馆

这件西周晚期大鼎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鼎通高41.5厘米,造型十分雄浑端庄。外腹壁装饰十二只回首卷尾的大型凤鸟纹,凤鸟纹下还以细密的卷云纹衬底,其内腹壁上有“王作鼎彝左守”六字铭文,是周王专门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

宋代高翥写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还写到“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不知何时起,清明祭拜后饮酒渐成习俗。人们一方面希望借酒来暂时平复祭扫者哀悼亲人的悲痛之情,另一方面也渴望在微醺中与逝去的亲人“再相会”。

绿釉执壶 首都博物馆

这件绿釉执壶便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皿,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敞口,束颈,丰肩,收腹,玉璧底,肩部附短流和曲柄,颜色青翠莹润,造型端庄大方。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进入清明,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季好时光。

清·雍正德化窑安居乐业图花觚 观复博物馆

这件清雍正年间的德化窑安居乐业图花觚现藏于观复博物馆,敞口,细颈,长身,腹部微鼓,平底上加宽圈足,口部和底部均呈喇叭状。器物底部画一只鹌鹑抬头仰望,身后几片竹叶,正好有“鹌”、有“叶”取其谐音,寓意“安居乐业”;口部则绘制出一派鸭子游戏水中、河中水草丰盛、岸上草长莺飞的景象,颇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表现出清明节之后万物复苏的景象。

除了祭祀扫墓,踏青出游也是清明节的一大礼俗,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

清·桃柳争春挽袖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这件清代织绣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描绘出桃柳垂条,凤鸣鹤唳的踏青景象。文物也因此命名:桃柳争春挽袖。

这一时节,人们褪去了春寒的瑟瑟,在踏春时会开展一些时令活动,最常开展的体育活动有斗鸡、荡秋千、蹴鞠等。

清·五彩蹴鞠图高足碗 中国体育博物馆

这件清代的五彩蹴鞠图高足碗现藏于中国体育博物馆,高18.5厘米,口径20厘米。碗敞口,高足。外壁绘有一组童子进行蹴鞠活动的画面,中间一儿童正甩动双臂欲抬腿踢球,另一位作接球状,旁边有五位伙伴在观看。画面把一群孩童正在玩儿蹴鞠的情景刻画的惟妙惟肖,充满了童趣。

祭祀扫墓、踏青出游是清明两大习俗,因而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来到,思绪万千,让我们在这特殊的时节里寄托远思,缅怀故人;同时亲近自然,在浓浓春日里集会踏青,观花赏景,欣赏当下最美的景致。(李俊男 刘怡晨)

资料来源:中国体育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保利艺术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