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4-24 05:02:13
【艺旅回望】
塑者豪情
——林毓豪的艺术之旅
光明日报记者 荣 池
雕塑,是以形体之外的感觉写形体之内的诗。
——林毓豪(1940年—1997年)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群像第三稿 林毓豪
“回顾父亲的一生,用‘硬汉’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在女儿林纾眼中,林毓豪始终是顶天立地的“硬汉”形象,其“硬汉”本色体现在他谦逊的气质和勤勉、质朴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他多次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更体现在他穷尽一生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与热爱。
1940年,林毓豪出生在海南黄流镇的一户农家中。乡村生活虽然艰苦,但不乏对美的追求。每逢节日,家乡都会举办“飘色”活动,人们在牛车上搭起高高的架子,孩子们用手工制作的服饰、道具将自己装扮成哪吒、孙悟空、关羽、张飞等人物,坐在会转动的架子上巡游。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让林毓豪初次接受到艺术的熏陶。到了一年级,他已经迷上了画画,没钱买纸,就用烟盒来画,在得到老师和家人的称赞后,画画的兴致也就更高了。父母外出做工的时候,林毓豪常常和祖父一同去关帝庙祈福,一尊尊横眉怒目的金刚罗汉像深深吸引了他。后来,他时常自己偷偷跑去庙里观摩,并试着用泥巴捏出一个个人物,还用破砖为它们盖了一座小“庙”。这是林毓豪实践雕塑创作的“第一课”,也使得他与雕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鹿回头(雕塑) 林毓豪
1964年,林毓豪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被分配到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70年转调到广州雕塑室从事专业创作。1975年,南京雨花台向全国征集烈士纪念碑雕塑设计稿,雕塑室全体创作人员投入创作,在经历了多次筛选和方案修改后,最终确定以林毓豪创作的第三稿“九人方案”为主建成大型烈士纪念碑群像。群像生动塑造了9名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前的不屈形象,他们中有手戴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和知识分子,有镇定自若的女干部,还有怒目圆睁的农民,每个人物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品充分发挥石雕艺术语言,精雕细琢的人物的面部表情,大刀阔斧的躯体线条,有取有舍、虚实结合,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后,林毓豪迎来了其艺术生涯最忙碌也最鼎盛的时期,创作出《新花》《希望》《背书》《黎明的枪声》《乳汁》等优秀雕塑作品和诸多水粉画作品。其中,他于1985年创作的雕塑《鹿回头》成为时代的经典。“鹿回头”是黎族的神话传说,要素有三:追赶坡鹿的黎族青年猎手、美丽的坡鹿、由坡鹿变成的黎族少女。林毓豪在创作前反复品味神话故事的内容,他认为,这件雕塑要雕“活”,最重要的就是在紧扣主题的同时抓住动感,无论是猎手追、坡鹿逃,还是鹿在回头瞬间变为人形,都是用动作在传情、传神。因此,林毓豪在设计草图时,紧紧抓住“回头”这一重要动态,将猎手、少女与鹿同时呈现。创作中,他采集了大量素材,几易其稿,以精湛的表情刻画将人与动物、猎手与鹿女之间的心灵沟通展现得惟妙惟肖。这件坐落于海南省三亚市南端鹿回头半岛的巨型石雕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打卡地”。
三亚(水粉画) 林毓豪
早在创作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群像时,林毓豪便开始与病魔搏斗,凭借坚强的信念一边治疗一边创作。在1990年至1997年的几年间,他除了创作出《创业者》《新生》等雕塑作品外,更倾尽心力完成了其又一代表作《鉴真登岸》大型群雕。回顾林毓豪的艺术之旅,他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艺术探索中,创作了300余件雕塑和500余幅绘画。从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到表现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民肖像,林毓豪的雕塑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充满着丰沛的人文情怀,而他的众多写生绘画作品则反映出其对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林毓豪始终坚持“要以诚实的心去倾听一切、观察一切、发现一切”。当我们驻足其作品前,可观的,是语言质朴、技艺精湛的艺术之美,可感的,是兼具温厚与豪情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4日 09版)
关键词:
上一篇:当代设计 助力抗疫
下一篇: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揭晓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