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2-07-27 15:30:52
光明网讯(记者丛芳瑶)7月25日至26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落地北京东城区举办。为了更好地展示北京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凸显城市与人和谐共处、融合发展,论坛特别选取了北京最具特色的三条观摩路线,中轴线沿线就是其中之一。
从永定门御道遗存到钟鼓楼,这条轴线上,有古韵悠悠的特色古建、有绿色清新的自然景观,也有多彩丰富的文化活动。自古以来,塑造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气质,深刻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资料图)
中轴线成为百姓生活大舞台
从北京鼓楼远眺景山。丛芳瑶/摄
登上北京鼓楼的二层面向南望,在夏日晴朗天空的映照下,近处地安门外大街熙熙攘攘、人流攒动,远处景山清晰可见,若再从高空向南眺望,还会看到故宫、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等建筑景观。将这些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串联起来的,就是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
早在2011年,北京就启动了中轴线申遗工作,多年来,经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等中轴线周边重要遗产点位的腾退工作,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修缮了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等等,这条古都的脊梁正在重振,北京老城的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
保护是一方面,如何活化利用好中轴线及周边文化遗产资源,让这些古都文化的“金字招牌”服务好普通百姓,是另一重要方面。
前门三里河公园 市民在凉亭内纳凉。丛芳瑶/摄
根据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吕舟介绍,中轴线及沿线重要文化遗产始终都是城市的中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功能。如北京天坛,2021年修缮改造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重新开门迎客,首次为游客展示了新研究、排练的明代祭祀和宫廷宴飨曲目,让游客了解到了天坛神乐署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化;再如北京先农坛,将农业知识、节气知识融入到教育教学课程当中,成为了周边学校重要的教学基地;还有北京天安门广场,始终是国家举办重要节庆活动的场所。
“我觉得中轴线其实不存在活化利用的问题,因为它就是‘活’的,从来没有‘死’过。”吕舟教授如是说。
古老会馆奏响旧曲新声
惊险刺激的杂技、优雅婉转的舞蹈表演、余音绕梁的京剧唱段……坐在位于东城区三里河畔芦草园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内,一出出大戏轮番上演。而这只是东城区利用区内会馆资源,打造“戏剧之城”的一个很小切面。
颜料会馆内京剧表演。丛芳瑶/摄
会馆,可以说是历史留给北京的独特文化遗产。早在明清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子、官绅、工商人士汇聚于此,同乡、同行业的人们便设立会馆,方便集会、住宿,这也间接促进了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的交织融合。可以说,会馆见证着多样的地域文化在北京融合、发展,代表了首都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气质。
依托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推进会馆文化的挖掘和利用。2021年7月开始,东城区大力推进文艺院团进会馆,诸多精彩的演出频繁登上会馆舞台,得到了许多市民的青睐与好评。2022年7月,东城区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对会馆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会馆有戏”序幕全面开启,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节目陆续亮相,百年戏台再次焕发光彩。
“东城区出台《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的目的,就是尽力发掘会馆活力,把会馆打造成为历史文化的精华展示馆、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馆、创新文化的融合展示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馆,以及消费文化的潮流引领馆。”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王铁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会馆有戏”走出了当代会馆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也构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随着逐步实践“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新模式,东城区独特的会馆文化资源将会成为更富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符号。
“我们希望通过对会馆历史的挖掘,重新焕发会馆的魅力,为大家带来更多新的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王铁峰表示。
关键词: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