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2-08-25 15:51:04
一
仲夏的一个午后,云南大理剑川县石钟山飘起蒙蒙细雨。雨雾中古树参天,怪石嶙峋,记者驻足在石钟山第7号石窟里,仰望着那尊被当地人称作“甘露观音”的雕像,久久挪不开步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实在太美了!”“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观音造像?”很多瞻仰过这尊观音造像的游客都发出这样的惊叹。
“甘露观音”右手上举柳枝呈洒甘露状,背光四周有火焰状浮雕。观音垂足而坐,造型雍容,仪态沉静,膝下裙裾紧贴肢体,恰似“曹衣出水”,仿佛一位穿越时空而来的唐代丽人。观音眼梢、嘴角间隐隐泛起喜悦之情,将优雅与内秀表现得妙到毫巅,令人过目难忘。剑川当地文化学者将“甘露观音”的这一表情称为“剑川的微笑”。
时隔千年,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能邂逅唐风遗韵的精美石刻,令人不能不仔细端详这层峦叠嶂的石钟山。石钟山属丹霞地貌,奇峰异石连绵不绝,或如灵龟负石,或如骆驼昂首,或如莲花盛开……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石钟山是南诏、大理国故地,位于“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交汇处,中原文化、藏族地区宗教文化以及印度、东南亚文化远至波斯文化在此交流、交融。
据文物专家考证,石钟山石窟始凿于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止于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前后历时320多年。石窟依山傍崖,开凿在绵延3平方公里的峭壁山石上,迄今总共发现17个石窟,造像200多躯,另有造像题记4则,游人题记40余则。1961年,石钟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道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剑川的微笑”何以如此迷人,石钟山石窟的独特性在哪?面对记者的发问,剑川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董增旭介绍,相较于国内其他著名石窟,石钟山石窟集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显著的国际性为一体。“‘剑川的微笑’是其中的代表,看完整座石窟后,或许你就有了答案。”
“苍洱之间,妙香城也。”妙香佛国曾是南诏大理国的别称,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校注》中记载,大理地区百姓“其俗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珠。”可以窥见苍洱地区佛事之盛。宗教研究者认为,大理地区的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原、西藏以及印度和东南亚佛教的教义和教法,又有当地的民族文化特性。比如,大理地区普遍存在阿嵯耶观音崇拜(阿嵯耶,梵语意为“圣”),相传南诏国就是在阿嵯耶观音点化下建立的,又称“建国观音”。著名的大理崇圣寺就是阿嵯耶观音的道场。
石钟山第13号石窟开凿于一块巨硕的龟背石下,里面供奉的就是一尊阿嵯耶观音。观音造像体型较小,赤足而立,眼帘低垂。仔细打量,其上身袒露,背部宽厚,胸部扁平,有男性特征;而腰部纤细,身系帕拉节和筒裙,佩戴耳环、手镯,又宛如女子。记者曾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见过一尊流散的阿嵯耶观音青铜鎏金像,与眼前这尊石刻造像几乎相同。石窟介绍中说,阿嵯耶观音为云南特有,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云南福星”。云南大学李昆声教授研究认为,阿嵯耶观音造像具有印度帕拉王朝和东南亚国家的某些特征,而面部又具有显著的大理地方特色,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关于阿嵯耶观音,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期,大理地区被作恶多端的罗刹占据。一天,来了位老和尚,牵着条小狗。他找到罗刹说:“我想在您这讨块袈裟大的地方容身。”罗刹心想,袈裟能有多大,便满口答应。老和尚将袈裟向天一掷,刹那间铺天盖地。罗刹大惊,吹起妖风想卷走袈裟,只见小狗腾空一跃,四腿伸展镇住袈裟。罗刹与老和尚斗法落败,被囚禁于点苍山之下,从此大理地区恢复了安宁。
阿嵯耶观音化身僧人的造像在石钟山第10号窟,这是一处凌空石壁上的摩崖造像。僧人身形伟岸,头后圆光,身披袈裟,袈裟线条流畅自然,似乎随风飘动。僧人左手持净瓶于胸,足蹬短筒翘尖靴,左足旁有一条脖子上系着铃铛的小狗,正回头看着主人。这个灵动的造像正是取材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大理百姓为纪念这一传说,还形成了“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三月街民族节。
三
李昆声教授指出,相较于国内其他著名石窟,世俗性在石钟山石窟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第9号石窟,当地人俗称“全家福”的造像里。该窟雕刻的是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和王妃、王子、公主及男女侍从的造像。只见国王、王妃分坐左右,面容和蔼,王子、公主分列其间,神态活泼。整个造像生活气息浓郁,活脱脱一张现代像馆的“全家福”。
除了开国的细奴逻,南诏另外两位重要的国王——阁罗凤、异牟寻也分别在石窟里留下世俗的风采。阁罗凤在位时是南诏国力最为强盛时期,第2窟就展示了阁罗凤出巡时的宏大场面。阁罗凤身着宽袖长袍,头戴圆形尖顶珠冠,董增旭说,这个珠冠也称“头囊”,是南诏特有的一种王冠。细察看,“头囊”上的珠纹样式繁复多变,雕刻工艺精湛。阁罗凤身后的侍从和武士宽额大鼻,阔脸厚唇,有的单耳戴环,有的双耳戴环,有的头插羽饰,有的身披兽皮,其人物造型和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第1窟表现的是国王异牟寻与朝臣们议论国事的政治生活场面,异牟寻面目端正慈祥,靠窟门左右两侧而坐的是南诏的“清平官”(相当于同时期唐代的宰相)。其中左外侧袖手而坐、戴幞头高冠的便是异牟寻的老师郑回,郑回原是四川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在南诏与唐王朝战争中被俘,阁罗凤欣赏其博学和才干,将他任命为王子、王孙们的老师,异牟寻继位之后,郑回成为“清平官”。在郑回的劝勉下,异牟寻通过“苍山会盟”、“贞元册封”重新归附唐王朝,恢复了南诏与唐朝断绝40多年的友好交往。内地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纷纷进入大理地区,促使南诏成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礼乐之邦。
雨歇天晴,山花掩径。手机里回看“剑川的微笑”,记者恍然有所悟,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怀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愿望来营造、雕刻佛像的,人们祈求和平,厌弃战争;渴望平等,反对歧视;追求富足,远离贫困……剑川的能工巧匠身处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让他们对此有着更为深切、厚重的体悟和感受,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力量融进斧凿之中,营造出“剑川的微笑”这样的传世杰作来。虽然,无人知道他们其中任何一位的生平和行状,但石钟山上那座座令人过目难忘的石雕表达了他们的梦想和渴求,给后世留下无数遐想和深思。(张帆)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