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2-08-31 08:59:08
从上海出发,八次赴敦煌“深扎”,今明两晚,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将登上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在河北衡水保利大剧院连演两场角逐“文华表演奖”。领衔主演茅善玉11年磨一剑,从十二艺节迈向十三艺节的更高峰,她与剧中扮演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都是“上海女儿”,一位为上海地方剧种的发展走出大格局,一位扎根大漠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茅善玉说:“用11年时间打磨,从未想过最后要获得一个结果,是对沪剧和表演的热爱,和对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敬佩之情,驱使我不能停下脚步。”
《敦煌女儿》由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吴争光联合主演,汇集中国戏曲金牌创作团队,自2018年5月首演以来,已经演出70余场,走过上海、北京、敦煌、兰州、西安、武汉、南京、苏州、镇江等十余座城市。所到之处获得众多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了让这部展现“时代楷模”、弘扬“莫高精神”、诠释“海派文化”的作品在“十三艺节”精彩亮相,剧组自8月12日起,冒着酷暑不断打磨提升。
如何让这部作品迈向艺术更高峰?茅善玉的方法是对标自己过去的《敦煌女儿》演出录像,一场场看下来,她会记下好的地方,予以保留,有些细节觉得不满足,便进行画龙点睛一般的微调。有几段原本很高亢的唱段,比如樊锦诗和常书鸿打赌能待多久时的三击掌,比如第一次进洞窟后樊锦诗决定留在这大漠,茅善玉决定欲扬先抑,让唱段听起来更加有层次,感情也会更有爆发力。
从小儿小女小情调,到大海大漠大情怀,茅善玉带着沪剧走上了一条新的时代发展之路。从《敦煌女儿》在舞台语汇的开拓上也可以看出,极简的舞美,身临其境的多媒体音视频,恢弘而大气。《敦煌女儿》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演出时也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青年学子不仅为故事、音乐、唱腔、舞美所吸引,剧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更激发了他们对敦煌文化和海派文化更深层的思考。
《敦煌女儿》上演以来,樊锦诗先后八次来到现场观看,并对这部讲述“敦煌人”的作品给予了十分肯定:“这个剧很有深度,唱词很有内涵,唱得也很动听。”同时,她也对演员们“用心用情用功”的表演印象深刻。茅善玉举手投足间惟妙惟肖的演绎,让樊锦诗的小孙子都冲着茅善玉喊“奶奶”。
“我一生演了很多戏,有些戏是艺术加工出来的,有些戏是用心、用情、用功去探索出来的。”茅善玉说,《敦煌女儿》便是后者,从25岁演到樊锦诗耄耋之年,人物人生的跌宕起伏和年龄的跨度,以及学者的风度,都要由内而外地展现好。她感慨道:“这个角色是我整个舞台生涯中非常具有精神高度的,所以我会愿意花时间来打磨,沪剧人要不断给自己压力,才能让剧种有更多新的亮点和新的发展空间,这样沪剧才能与时代同步。”(记者 赵玥)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