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⑭】濮存昕:把经典和艺德一起传承下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09-04 05:41:27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⑭】

濮存昕:

把经典和艺德一起传承下去


(相关资料图)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姜奕名 刘陆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练厅的墙上,写着“戏比天大”四个字,这既是北京人艺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也代表着几代人艺人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濮存昕 资料图片

见到濮存昕时,他正在排练厅忙碌着。“对于演员来说,怎么就戏比天大呢?戏没演好,又不会出人命。其实就是为了观众心里的那份期待,文艺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服务。”濮存昕用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这也是他对“文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在他心中,戏剧创作是戏剧家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无论台下是掌声、欢笑声还是唏嘘声,他始终渴望与观众进行会心的交流。

1977年结束知青生涯考入空政话剧团,1987年调入北京人艺,几十年间,濮存昕在《雷雨》《李白》《哈姆雷特》《茶馆》《建筑大师》等话剧作品中塑造了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在大众记忆里留下《清凉寺的钟声》《一轮明月》《英雄无悔》《鲁迅》等一批经典影视作品。他是人们熟知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不断打磨演技的攀登者,如何服务好人民,濮存昕的答案在一部部作品中。

一直以来,北京人艺都有着保留优秀经典剧目的传统,随着《雷雨》《茶馆》《洋麻将》《蔡文姬》等经典作品不断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濮存昕在舞台上的角色也在变换中丰盈。“当你看到每天剧场里有那么多观众看着你,你就会觉得舞台这个地方是神圣的,要用真实的表演去向他们汇报。”濮存昕说。

赋予作品新意、品质和时代内涵,让观众每一次走进剧场都看到演员身上的进步,才对得起他们的支持。这是濮存昕一直在心里反复琢磨的事。

2021年9月,北京人艺新排话剧《雷雨》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与观众见面。“1990年刚接过周萍这个角色,我是在表演自己的理解,把表演弄成了一个空壳,只剩下情绪。2002年我演《雷雨》时竟有观众发笑了,我知道我没有演好,没把观众带入到情境中去。”谈及自己的不足,濮存昕毫不避讳。2003年,50岁的濮存昕退出《雷雨》剧组,但心中始终在揣摩着演绎这部经典的其他可能。经典该怎样给今天的观众带来新的启迪?剧中的8个角色是不是也应该有当代诠释?在这次的新排《雷雨》中,濮存昕的角色从少爷周萍变成老爷周朴园,他更是以导演的身份,带着对舞台几十年的理解和沉淀,为观众献上了一部不一样的《雷雨》。

“这次我们回归到1934年最初未删减过的剧本,重新打捞出其中很多非常精彩的台词,同时对剧本进行大幅删节,留下诗意的空间和浪漫的色彩,以此来深度挖掘人性,体现曹禺先生身上的人文关怀。”濮存昕娓娓道来,重新挖掘经典作品带来的全新发现令他的声音有些激动。为了这次演出,两个月时间里濮存昕和剧组在排练厅中一点点地抠着每一处细节,从一句台词的情绪到一个动作的停顿,入了戏的他神采奕奕。在“戏比天大”四个大字映照下,排练厅里每个人的神情中似乎都添了一分敬畏。

濮存昕的舞台人生已度过40余年的时光,在这一方天地里和青年演员们排戏、搭戏仍令他倍感珍惜。“年近古稀,再不做好传承这件事,留着谁去做呢?”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下一部部经典,更要把艺术的接力棒传递好,濮存昕觉得身上的责任很重。“手艺是剧院给的,得把它传下去”,用濮存昕自己的话来说,他和剧院有着血缘关系。濮存昕对演员这个职业的最早感知来源于父亲苏民。苏民是北京人艺的第一代演员,濮存昕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台上那些演戏的故事,跟着父亲走进剧院的后台,领略戏剧世界的奇妙。“那时候演员卸妆用的是香油,化妆间飘满香油的味道,甚至能飘到二楼来”,现在濮存昕还能记起“老人艺”的味道,戏剧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他的血液与肌体。

最近十年,濮存昕渐渐淡出荧屏,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剧场中。很多年轻的观众无法想象濮存昕曾经受观众喜爱到什么程度,被跟拍、有观众自发要给他建立个人网站……这却往往让濮存昕感到恐慌,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需要”,甚至不惜伤了一些人的心。“如果喜欢我的表演,走进剧场就够了。所以当时我劝那些年轻人要把时间都用在自己的成长上,要崇拜就要崇拜那个努力的自己,今天他们应该都长大了吧。”濮存昕话语真挚。

剧场里的濮存昕从不担心被人遗忘,因为戏剧人的舞台永远是广阔的,它可以沿着历史、当下与未来无限延展,也可以跨越山河伫立在每个人内心。2021年8月,濮存昕用戏剧的方式为世界屋脊送去一份礼物——经典戏剧《哈姆雷特》在西藏拉萨上演。剧组演员全部是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西藏班的毕业生,这是他们正式参加西藏话剧团工作后的首次亮相。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濮存昕用两个月时间为上戏首届本科表演西藏班导演了这部毕业大戏。他在“导演的话”中写道:“30年前,我曾因林兆华先生导演的《哈姆雷特》成了好演员。”如今,他希望用这部剧,为22位来自西藏的孩子在通往好演员的路上铺下一块坚实的砖石,而这22位青年演员将成为丰富西藏百姓文化生活的一支有生力量。

濮存昕在心中始终放着两把尺子,“纵向上,要和前辈比较我处在哪,我是不是‘青出于蓝’了;横向上,要看国内有哪些演员、剧目、剧团是该向他们竖大拇哥的,全世界又有哪些剧目是该学习借鉴的,有了这样的视点就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也有了前行的方向,才能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对濮存昕来说,演戏就是长久的修行,只能不断拾级而上,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艺术门槛,去回应观众的期待。正因为如此,他始终在戏剧舞台上发挥着光与热。

【短评】

作者:陈城

濮存昕,是一个中国文艺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也是中国观众心目中的老戏骨。说起濮存昕,人们就会想到《雷雨》《茶馆》,想到《哈姆雷特》,想到他出演的多部话剧、电影、电视剧。

为什么濮存昕能够为人们所熟知、所喜爱?因为在他心中,戏比天大!回顾其戏剧事业,一部《李白》他演了30年,《茶馆》他演了22年……对常人而言,30年重复一件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对濮存昕而言,他的心中只琢磨一点——如何赋予作品新意、品质和时代内涵,从而得到观众的首肯和赞许。

这就是他备受观众敬重的原因所在。观察当前文艺市场,虽然涌现出数量众多的文艺作品,但获得观众认可的好戏数量还不多。这是因为一些文艺从业者只顾追求流量,忽视了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责任。而活跃在舞台上的濮存昕几十年如一日,心存标尺,精益求精,为自己所钟爱的戏剧事业不断挑战自我,拾级而上,为观众奉上艺术精品,这才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人民文艺家!

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更多的濮存昕。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观众评价为标尺,为了观众心中的那份期待和赞许,不断努力,在艺术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践行戏比天大。

扫码看视频 了解濮存昕的从艺追求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4日 01版)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