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纪录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阐释新时代伟大成就?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2-10-13 10:36:19

纪录片是对外电视新闻宣传中影响力最大、效果最好的节目传播形态之一,也是最为国际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因兼具真实与艺术,在国际传播中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纪录片的体裁和张力为呈现真实、描绘历史、展现人、表达价值提供了最具原创和思想的媒介。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该怎样用纪录片向国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立体展现中国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多维度阐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首先,要学会讲故事。纪录片的本体属虽是纪实,但真实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现实,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对真实的艺术叙事技巧——讲故事来实现的。故事对观众具有天生的吸引力,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比高高在上的道理更能打动人。故事不仅能传递真相,还能为人们打开心灵之门、唤起情感共鸣,因此应着重挖掘故事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因素,以真挚的情感讲述有温度、有真情的中国故事。故事是影响与说服、劝服的最佳策略,以故事来揭示人和价值观远比直白地讲道理效果更好。“故事思维”利用了故事的感召力,使受众自然被故事的思想、经验、教训、价值所吸引,主动参与到故事主人公的经历中,感受自己的内心,并进而对传播主体所传递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认同。

其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积极运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努力提升叙事能力、升级叙事体系、提高内容观赏。当下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的融媒体环境升级正在影响“讲故事”的方式。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迫切需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摆脱观念的拘囿,以更加富有创意的叙事策略整合史实素材、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创作者应尽力突破传统宏大叙事模式的局限,转向微观叙事、个体叙事和日常视角,尽量地通过鲜活的人物讲故事,以小切口折射时代大主题。比如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从普通人的命运故事切入,从日常生活挖掘素材,以民营企业家、村总支书记、杂技演员、女卡车司机为主人公,讲述了凡中国人努力改变命运、逐梦小康的故事,从个体命运转变这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时代巨变。当今的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定义“讲故事”的新范式,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混合方式,融合艺术、娱乐、知识。中国纪录片要想吸引海外观众,就需要不断创新叙事形式,努力探索包括电影式表现力在内的多元化艺术形式。

此外,要挖掘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纪录片是一种高兼容的跨文化媒介,能够促进不同族裔、信仰、意识形态之下的人们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消除隔阂、增进认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目的是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年来,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作风向已从过去强调武术、美食、书法等中国特色元素的文化符号传播路径逐渐转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全方位展示中国价值、中国审美、中国精神的价值传播路径。因此,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尤其要注重凸显人文关怀、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在题材选择与内容挖掘上,要注重体现当下和当代价值。纪录片叙事不仅要从时空维度塑造人物和故事,还要穿越厚重的历史遮蔽与意义隐藏,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的视角下,着重讲述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真实鲜活的故事,赋予其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西方观众对中国的今天更感兴趣得多,他们很想听到关于人的故事,以便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家庭情况和相互关系。

制作内容上要坚持“既国际又本土”的原则,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共同、共情,用世界的语态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虽然中西方存在着较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却存在着一些相同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比如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的共同情感。由于受到西方文艺复兴传统的影响,外国纪录片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在题材创作上比较重视人化题材和对“人”的尊严、自由等终极命题的思考,突出“人”的主体,多从“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纪录片要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尤其要从纪录片的精神内核——人文精神切入,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用等与尊重的态度、视角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这也是纪录片人本化回归的全部含义。然而,中国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文关怀有着本质区别,西方文化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中国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则强调,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更要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更要关注行为背后的人的理想、信念、品格。

年来,涌现出一批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佳作,这些作品紧扣“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建党百年”等主题,成为向西方社会形象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的窗口。比如反映中国脱贫攻坚工程的《行进中的中国》、聚焦“一带一路”题材的百集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以探险视角讲述中国革命历史的党史题材探险类纪录片《勇敢者的征程》等等,都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和伟大社会巨变。系列纪录片由美国知名电视主持人、设计师丹尼·福斯特、澳大利亚医药学工程师乔丹·阮以及英国人类学家玛丽安·奥赫塔共同主持,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讲述了中国在精准扶贫、医改、教育、高铁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故事,从人文角度生动阐释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则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聚焦东西方艺术交流,采用对比叙事手法,展现了以紫禁城和卢浮宫为代表的东西方艺术的共通与差异,在东西方文明互鉴中勾勒出艺术的起源与演变脉络。

总之,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需要立足纪录片自身创作规律,找到纪录片叙事艺术与政治生态之间的契合点,并在两者的互动中生动阐释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与思想力量,以更加立体多元的呈现方式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应转换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从意识形态说教转向“用事实说话”,淡化“宣传”色彩,凸显纪录片在全球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交流功能,运用故事的魅力和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向世界展示一个鲜活的中国。(孙蕾蕾)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纪录片传播 节目传播形态 表达价值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