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非遗“活化”成热门话题 这群“90后”年轻人让非遗走进生活

来源:金羊网     时间:2022-10-27 16:50:36

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受到广绣的魅力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署名除外)

岭南热土,历史底蕴深厚,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瑰宝在一代代艺术家和匠人们的坚守和创新下得到传承发展,历经岁月洗礼与考验,焕发全新魅力。

近年,非遗的“活化”成为热门话题。如何让年轻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青春风采?在广州,一批从事非遗艺术工作的“90后”年轻人正通过自己的创意与巧手,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气息,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非遗中寻找可能性

让广彩融入日常生活

“万缕金丝织白玉,春花飞上银瓷面。”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广州织金彩瓷,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其瓷烧制作技艺是釉上彩绘的经典代表。在历史上,广彩曾是出口西洋的货物商品,大量岭南文化元素被描绘于其上,广彩也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300多年时光逝去,广彩曾一度被年轻一辈遗忘。值得庆幸的是,近年热爱岭南本土文化的年轻人开始深入钻研广彩制作技艺,为广彩注入更多新鲜元素。“继续广彩”主理人——何蔚菁和蔡思哲这对“90后”情侣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传统广彩制作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产品,希望让广彩贴近百姓日常生活。

在广州长大的何蔚菁自小与广彩结缘。何蔚菁的妈妈从事广彩工艺制作40多年,妈妈及前辈们的精美作品给何蔚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毕业设计上,何蔚菁选择了广彩为作品,并自创广彩品牌,制作首饰、杯垫等生活化广彩作品。

在汕头出生长大的蔡思哲与何蔚菁一样,在大学期间主修视觉传达专业。当第一次看到广彩作品时,热爱中国文化的蔡思哲希望通过创作领悟广彩魅力:“亲手设计制作一件广彩作品,更能理解广彩隐含的精妙细节。”

怀着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喜爱,何蔚菁和蔡思哲逐步深入了解广彩,也开始思考广彩与人、与生活的关系。何蔚菁认为:“历史上的广彩是出口西洋的商品,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是生活用品。随着时光流逝,广彩似乎被阻隔在人们生活之外。事实上,广彩并非仅仅是艺术品,它能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抱着大胆创新的精神,蔡思哲与何蔚菁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实用性广彩物件,精美而富有时代气息的耳环、项链吊坠、茶杯等令人耳目一新。“面对有数百年历史底蕴的广彩,在创新前,首先要尊重传统,在学习传统技艺中打稳基础,为创新积淀底气。”在蔡思哲眼中,通过临摹、制作经典作品,能为后续的创作寻找突破点。

将广彩聚焦于生活的日常,通过作品的原创力感染受众,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广彩、了解广彩,这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何蔚菁和蔡思哲近年创作的《虎中作乐》《幻游羊城》《吉祥如意》等作品中,会发现粤语、经典广彩图案等元素被融入其中,并以潮流的方式被逐一呈现。“我们一直尝试在广彩中玩出更多新花样,在保持独特审美和工艺美感的同时,发掘广彩与潮流结合的魅力。”

跨界入行粤剧戏服制作

崭新方式传播岭南非遗

在广州越秀区,一条名为“状元坊”内街巷里隐藏了一家建于20世纪初期的状元坊戏服厂。走过近百年岁月,门店悬挂的“状元坊戏服厂”的牌匾积淀了厚厚的岁月浮尘,但店内的制作车间依旧灯火通明,不少老师傅以匠心巧手制作充满岭南特色的粤剧戏服。车间里的老师傅已迈入中老年,制作戏服的双手多了些许褶皱,庆幸的是,戏服厂有年轻人接棒,令“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血脉得以延续。

“90后”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何凤婷,师从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惠兰,担起粤剧戏服制作重任,并开发深受年轻人关注的玩偶服装,将广府戏服文化传遍大江南北。

谈起与粤剧服饰的缘分,何凤婷说,自己是半路入行的后生,目睹小姨董惠兰坚守粤剧戏服制作技艺40多年,将大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状元坊戏服厂,也清楚了解到戏服制作技艺青黄不接的现状,她决心向董惠兰学习技艺。

制作一件戏服前需要了解剧本故事、戏剧所处朝代、历史事件、人物特征、舞台环境等;在正式制作时,需要学习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过浆、裁剪、车缝、钉珠等十多道工序。历经拜师学艺的9年时间,何凤婷仍在学习路上,让她感触良多的是,粤剧界老前辈十分包容她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倪惠英老师演出结束后,身穿我制作的演出服饰拍照发给我。粤剧艺术家们的认可,成为我钻研戏服艺术的动力。”在何凤婷记忆中,粤剧前辈们的信任和包容之事数不胜数,让她记忆犹新。

“25岁那年,小姨在外地出差,恰逢梁玉嵘老师急需为演出准备一件服饰,小姨问梁玉嵘老师是否愿意让我尝试制作,没想到梁玉嵘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制作工期仅有7天时间,何凤婷在董惠兰的远程指导下,和戏服车间师傅们合力制作了一件工序复杂的演出旗袍。何凤婷说:“前辈们给予了我信心,也让我意识到,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责任重大。”

作为“90后”的何凤婷也有着和同辈们相似爱好——喜欢可爱的玩偶。2020年,何凤婷本着好玩的心态制作了一套微缩版的中式婚礼裙褂送给准备结婚的好友,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我逐渐意识到这也是传播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一种途径。”后来,这套当初赠送给好友的“金玉满堂微缩戏服”,为她在2021年夺得了中国(中山)红木家具博览会传统工艺美术展“金艺杯”创作大赛银奖。

让何凤婷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年轻人看到她制作的玩偶服装,重新认识了粤剧戏服。从2021年10月正式对外发售状元坊戏服厂玩偶服装以来,何凤婷通过直播、社交媒体等宣传与分享微缩戏服的制作过程,粤剧戏服的受众面不断拓宽。“以前,关注粤剧戏服的人群可能只是唱粤曲的人。现在,年轻人通过玩偶服装开始了解粤剧戏服,让我看到,戏服制作行业的路可以走得更宽、更广,广东非遗文化并不局限于在岭南地区传播。”

未来,何凤婷计划将粤剧头饰、经典粤剧人物角色服饰融入玩偶服装中,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新生代绣娘飞针引线

古老广绣焕发新活力

广绣历史源远流长,远近闻名。提起广绣,不得不提广州番禺区北亭村。北亭村曾是番禺著名广绣之乡,村内众多家族以制作广绣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名声在外的北亭刺绣社便坐落于北亭村,彼时“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女”,传统的绣花工艺收入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出生于北亭村的“90后”梁晓曼是广绣家族第六代传承人,其家族从清代开始制作广绣。从小到大,梁晓曼和弟弟一直被家族的广绣制作氛围熏陶,跟着长辈学习广绣是他们童年时的课余生活之一。现接棒广绣传承之任的梁晓曼,让广绣作品融入生活日常和多元文化,使广绣跳出固有框架。

梁晓曼家族六代人都与广绣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渊源,梁晓曼的母亲梁秀玲是家族第五代传人,在梁晓曼的印象中,母亲成家立业后双手从未离开过针线:“21世纪90年代,广绣面临着发展的低迷时期,村里其他家族的阿姨们基本不再制作广绣,妈妈依旧在坚持,她不想看到北亭村的广绣手艺消失。”

孩童时,梁晓曼看着蚕丝线在长辈指尖上飞舞,充满好奇,逐渐跟随长辈系统学习广绣针法。在学习期间,梁晓曼也看到了广绣面临的困境:“如果广绣仍束缚在传统的框架中,不被发掘和认知,便容易被世人遗忘。”

一幅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动漫天使》,是梁晓曼从中学开始探索广绣创新的代表作之一。梁晓曼认为:“广绣的图案不一定局限于牡丹、凤凰、木棉等传统样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物品也能以广绣呈现。”《动漫天使》这幅作品花费了梁晓曼三年时间绣制,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游戏公司也向她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

在梁晓曼的“南粤广绣”工作室中,披肩、旗袍、围巾、耳环、胸针、发箍等在她眼中都可以成为制作广绣的载体。“喜欢广绣的年龄层不应局限在中老年人,年轻化的广绣生活物品或许可以吸引年轻群体的目光。”梁晓曼认为,“作为年轻一辈的非遗艺术家,可以大胆跳出既有创作框架。”

然而,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回溯统,回头看鼎盛时期的广绣作品是如何呈现。从2018年开始,梁晓曼有意识地挖掘清代的经典广绣作品,为了能复绣经典,她多次走进博物馆收集资料,研究广绣的来源、构图与针法等。

在四五年间,梁晓曼已复绣了十多幅作品,复绣过程仿佛是她与前人工匠在对话。“以作品对话,更能理解广绣在鼎盛时期的绣制模式。”梁晓曼发现,同样绣制孔雀,前人是先绣制一层孔雀整体图案,再绣制孔雀羽毛,但如今,现代人会以复合针法呈现,以写实分层方式绣制图案。

近年,梁晓曼欣喜地发现,广绣在数代人的努力下正逐渐为大众所重新认识:“随着广绣非遗走进校园,广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市民们现在看到广绣作品会纷纷认出,这是他们在电视上看过的作品,这是他们子女在学校正在学习的非遗技艺。”

关键词: 走进校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