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2-11-30 15:34:15
谢稚柳《塞上马群》,1974年。 (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范昕
谢稚柳与陈佩秋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著名的艺术伉俪、德艺双馨的海派大家,以卓越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被世人誉为“当代赵管”。今年恰逢陈佩秋百年诞辰,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昨天登陆程十发美术馆。这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谢稚柳、陈佩秋艺术大展,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共计150余件展品。除上海中国画院所藏作品,大多数展品首次在上海亮相,其中既有吉林省博物院、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珍贵藏品,也不乏近年拍卖场上出现的重要作品。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美术史论家汤哲明告诉记者,展览有意通过对比型学术展陈,揭示两位海派大家艺术风格的重合与不同,为大众打开认知谢稚柳与陈佩秋的别样视角。同时,谢稚柳、陈佩秋一生的追求与努力,也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传承与融合、包容与创新留下注解。他们的学术与艺术,对于海派文化的发展与传扬具有重要意义。
不约而同深入传统的宝山,却分别汲取不一样的养分
谢稚柳与陈佩秋的习画历程并不一致。自学成就了谢稚柳的艺术之路,青壮年时期他主要游学寄园、投身公务,将绘画视为爱好而非职业。陈佩秋则是国立艺专科班出身,师从黄君璧、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等。他们却不约而同深入传统的宝山,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并且,因曾供职于文管会以及从事古书画鉴定的经历,他们也都获得了直面大量真迹的珍贵机缘。
先说谢稚柳。他真正学画,是从明代书画名家陈老莲开始的,称自己“少时弄笔出章侯”,章侯即指陈老莲。此次展览即让人们看到这样一种学习的实证。一幅创作于1943年的《仿陈老莲居士人物》就出自谢稚柳,画中细劲清圆的衣纹线条深得陈老莲之韵。同年,他的《红叶寒雀图》未提陈老莲其名,却已然将陈老莲的花鸟精髓学了去。《仿陈老莲书法》则显出炉火纯青的中锋用笔,让人不禁深信坊间流传的“谢稚柳学陈老莲书法几能乱真”。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敦煌艺术深深滋养了谢稚柳。1940年代初,谢稚柳曾赴敦煌考察长达一年。晋唐时的千壁丹青,给予谢稚柳极大的震撼。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所习的文人画系统与之相比,“正如池沼与江海之不同”。敦煌归来,谢稚柳画了大量佛像和人物,画风全然皈依唐宋。此次展出的谢稚柳《纨扇仕女》《南无观世音菩萨》《敦煌风流》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代表。创作于1946年的《雪江归棹》,显然取的是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之意境,也印证彼时其山水画风转向宋人。
再看陈佩秋。从国立艺专毕业之后的1950年代,是她临摹古画最为丰富的时期。此次展览中绘于1951年的《临古册页》《凝古双趣》,临王蒙、吴镇等诸家,无不印证陈佩秋的摹古之路。直到艺术盛年,临摹亦似她不曾荒废的日课。陈佩秋1980年代创作的《拟八大》即为展品之一,这一时期她颇为欣赏八大山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意境。
有意思的是,尽管都有临古的习惯,谢稚柳与陈佩秋的偏好其实各有千秋。以山水画为例,北宋山水画那种千岩万壑、高深平远的气象,决定了谢稚柳一生山水的结构。而陈佩秋画山水,师法的是南宋的水墨苍劲。
一同将古老精深的艺术遗风裁为新装,又各开生面
于谢稚柳与陈佩秋而言,临古,只是学习的手段。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他们如何一同将古老精深的艺术遗风裁为新装,又各开生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欣喜于谢稚柳博采众长形成“新宣和体”,却并不知道这种新风背后亦有陈佩秋的独特贡献。陈佩秋常常在临古的基础上大量写生创稿,呈现源于宋画而又不同于宋画的面貌。谢稚柳见其清新生动,有时也曾借来陈佩秋写生稿用以创作。
此次展览即揭示了这段有趣却鲜为人知的往事。一幅上海中国画院藏陈佩秋《蜀葵泳鸭》人们并不陌生,哪知吉林省博物院藏谢稚柳《秋岸野鹜图》在构图上以及鸭子的造型上与之十分相像。而从此次并置展出的上海中国画院藏陈佩秋《黄春海棠》、吉林省博物院藏谢稚柳《梨花栖禽》与另一件陈佩秋《独照红妆》来看,这三者也分明出自同一稿。不过尽管构图类似,两位艺术大家依然透出笔性上的区别。诚如与谢陈二老交往多年的梁谷音女士曾坦言的:谢画有如“闺门旦”,文静娟秀,清新超逸;陈画则腴润圆满、神完气足。
日后谢稚柳与陈佩秋更是各自创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双双留名艺术史。1960年代后期,谢稚柳通过研习画史上只闻传说不见实物的徐熙落墨法,尝试将中侧锋并用的笔墨与色彩相结合,描绘花卉竹木,开创出全新格体。此次展出的谢稚柳创作于1970年代的《落墨牡丹》《落墨黄荷花》让人对这种“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的技法有了直观的感受。谢稚柳也进而将这种原本用于花鸟画的落墨法推演至山水画,激扬江山佳丽。此次展出的《林亭山色图》长卷交织着水墨与青绿,显出笔墨与色彩的平衡,就被认为是落墨法在山水领域取得成功的标志。而陈佩秋则在深入传统的过程中参用印象派光色,积墨积彩,由写入工,于1990年代创出成熟而全新的风格,《黄橙经雨》《紫翠山溪》《天与清香》等一众展品,无不流淌出国画光影的魅力,并且愈发呈现出有别于谢稚柳之作的辨识度。
谢稚柳、陈佩秋因共同的兴趣与追求走到一起,作画也常有联手合作的兴到之举。像是展览中的《仿渔村小雪》《云林流风》都出自二人携手。据研究者透露,谢稚柳、陈佩秋的合作作品技法常常颇为随意,凡见对方所画能激发自己灵感者,便即挥毫运墨。尤其难得的是临古之作的合作补笔,既见二人心有灵犀,更彰显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皓首究经的志趣所在。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艺术与其学术一起构成严丝合缝同时也相得益彰的有趣镜像。
关键词: 明代书画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