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2-12-27 08:52:28
10月,小提琴家杨晓宇刚刚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了全套《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11月19日晚,他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乐见古典”·战栗的弓弦——杨晓宇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中再度挑战高难度,无间断拉响“琴坛泰斗”伊萨伊的7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让现场观众得享“小提琴天花板”的声音。
【资料图】
杨晓宇在《“乐见古典”·战栗的弓弦——杨晓宇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现场 张学军 摄
只有更深地理解,才能更好地表达
两个月内,一套“帕格尼尼”,一套“伊萨伊”,全都是高难度的作品。杨晓宇表示,帕格尼尼24首虽然有一些意大利式的歌唱,但更多是炫技的成分,几乎每一首听起来都令人兴奋;伊萨伊的这套曲目则不一样,除了有很多高难度的炫技,也有一些生涩、晦涩的和弦在里面,对喜欢听单旋律的观众来说是个挑战。
国内外小提琴家中演奏帕格尼尼24首的可能不少,演奏伊萨伊全套小提琴奏鸣曲的却不多。“无论从理论、表演还是从可听性、趣味性来讲,这套曲目可以说是小提琴乃至西方音乐的缩影。”杨晓宇说,他之所以敢挑战这套高难度作品,得益于多年不懈的积累与坚持,“这个积累的过程,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年龄和阅历的积累,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还要有对人文历史、音乐理论和作曲家的乐思等方面的洞悉,才能进行完整的作品阐释。演奏家既要能准确表达作曲家的本意,还要能阐释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岁月的积累。认知世界的范畴变宽了,演奏者跟作曲者也就有了更多共识,这个过程也是演奏家和作曲家成为知己的过程。”
借演奏传递作曲家对生命的感悟
能到音乐厅现场聆听伊萨伊这套曲目的观众,都是古典音乐的“真爱粉”。但对于伊萨伊这套作品,观众也并非全然陌生,其中的“第三”和“第六”奏鸣曲都是音乐会的“常客”,文格洛夫等很多小提琴大师都喜欢用这两首炫技的曲目作为返场曲烘托气氛。“因为要烘托气氛,有时候演奏家甚至会把速度变得很快,但是伊萨伊的谱子上并没有达到那种速度。作曲家要平衡整个奏鸣曲的序列以及叙事的文学感受,经常在快节奏之后还要慢下来。”杨晓宇表示,独立演奏其中的某一首作品和放在一起演奏是不同的乐思,因为作品并非都是精彩的炫技,其中一些慢板乐章体现着作曲家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完整演奏全套作品还是更能够回归和体现作曲家的本意。他说:“比如说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其实就是帕格尼尼的24个心情,其中的歌唱、船歌、威尼斯小调、号角都是他在生活中遇见的东西。这些单独演奏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放在一起演绎或许就是24个人或者24种写意的心情。伊萨伊也是一样,他的乐思贯穿性是完整的。”全集演奏可以向观众更好、更完整地展示作曲家的表达。
2021年,杨晓宇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伊萨伊的第七首奏鸣曲亚洲首演,这一次是该曲在北京的首演。杨晓宇介绍,201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格拉芬在偶然一次翻阅伊萨伊手稿时,发现了一部尘封将近70年的陌生奏鸣曲作品。它有两个完整的乐章和一个未完成的乐章,他们为其命名“0编号”,也可以叫“无编号”或者“第七首”。事实上,第三乐章还没有完成伊萨伊就去世了,最后的这个乐章由格拉芬本人完成。杨晓宇着重介绍了伊萨伊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作曲家为这个乐章命名为《船歌》,船歌是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时喜欢使用的一种曲式,代表着某种写意的心情。在这个乐章中,带有很多东方色彩的和弦,我认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在其中流露了对生命的感悟,有很多的无奈和眷恋。”
尝试给沙漠洒一滴水
杨晓宇可谓是少年成名,11岁时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随中国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教授学习,13岁就开始了他的演奏生涯,14岁便创下全国年龄最小协奏曲专场音乐会纪录,16岁荣获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冠军。
在进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之前,杨晓宇的身份是一位独奏家。2010年至2018年,他担任国家大剧院乐团首席。他将这段经历看作是无与伦比的人生体验、是非常宝贵的8年,在艺术上,他进入自己从未涉足过的歌剧艺术等领域,并与众多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歌唱家、独奏家、乐团合作,拓展了艺术眼界,提升了对艺术的追求。
“在商业上,我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虽然我不抗拒这些东西,但我还是更喜欢做纯粹的艺术。有人说我是逆行者,但无论怎么说,我就是想要追寻本质。”杨晓宇认为,作为艺术传播者,演奏家有义务和责任引领观众欣赏水准的提高,从而不断向大众推荐和演奏新作品。杨晓宇并不否认很多观众熟悉的作品也非常不错,但他意图引导大众去欣赏和涉猎“新天地”。“就像在沙漠里洒一滴水,虽然很快就干了,但如果不去做的话,观众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欣赏水平上,所以总有人要去做这件事。”杨晓宇认为,艺术工作者需要不断地为观众培养和植入一些新的东西,“经过国家大剧院等专业艺术机构十几年的熏陶,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准已经显著提高。”
做指挥家也不放弃小提琴
未来,杨晓宇将更多地以独奏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对此,杨晓宇说:“一个艺术家到了一定阶段,需要更大的载体去承受脑子里更多的东西,这时候你手里的工具就不够了,逼迫你去学习更广阔的东西,用更多的方式和可能性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艺术上到了瓶颈期而不去学习的话,很难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对于杨晓宇来说,这个新的方式可能就是指挥。前不久,他与北京交响乐团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了一场音乐会,他是小提琴和指挥“一肩挑”。此前,他已经以指挥家的身份挥棒包头交响乐团和哈尔滨交响乐团,完成了多场交响音乐会。
杨晓宇表示:“指挥也好,小提琴也好,都是对艺术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然,小提琴我是肯定不会放弃的,还要往更深的层次去发展。相对而言,小提琴可能代表我更直接的表达。”(本报记者 胡芳)
关键词: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