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南网 时间:2023-07-11 22:17:48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将李纲列为政治家、民族英雄,而无视其作为文学家的杰出成就。其实,李纲的诗词、散文、骈赋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爱国词、咏史词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其词集叙事性与议论性相结合,与同时代的词人张元幹等,直接开启了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人“以文为词”的滥觞与先河。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一字天纪,福建邵武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年)任太常少卿。时金兵入侵,李纲刺臂血上疏,请徽宗传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即位,李纲力主抗战,除尚书右丞兼亲政行营使,指挥汴京保卫战,逼使金兵退去,汴京解围。旋率兵援救太原,兵败,以“专主战议”被谪。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积极备战,为相仅75日而被罢职。绍兴后历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卒谥忠定。著有《梁溪集》一百八十卷、《论语详说》、《靖康传言录》等,存词五十四首。其词洗尽脂粉气,多抒受压抑、遭排挤的愤懑。集中七首咏史词,词风豪宕、沉雄、劲健,借历史来讽喻现实,尤具特色。
(相关资料图)
南宋开国的高宗建炎、绍兴年间,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空前激烈、生死存亡的民族矛盾与斗争,而朝廷内部的主要矛盾则是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政治斗争。首任宰相李纲与李光、赵鼎、胡铨等文臣及武将岳飞,均是站在斗争前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不以文学而扬名,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不仅奋不顾身地致力于国家兴亡,也以笔作戈,用诗词来表达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李纲就是其中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试读这首抒发作者抗敌救国执着信念的《苏武令》: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此词上片怀念被金人俘往北方的宋徽宗、宋钦宗。起三句写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二帝被俘后音讯渺茫,“驿使空驰”三句写信使、大雁空自往返,却未能带回二帝的消息。“念白衣”以下,回忆自己当日受到皇帝的赏识,叹息自己未能报效这一知遇之恩。下片表达自己为国救民的抱负。“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对战胜敌人,迎回二帝,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此词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建炎末、绍兴初。其时李纲遭贬,离开了火热的抗金前线,但他的心仍忧念着民族生死存亡,词中全无沮丧之态,而是充满了精忠慷慨之气,写得沉雄劲健,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前于李纲,词坛上何曾出现这等英气淋漓的作品?此词堪为岳飞《满江红》的前奏曲,而载入词史。
当代词学大师唐奎璋在《词学论丛·读词札记》中评论此词曰:“李忠定纲,忠肝义胆,发为诗余,亦慷慨沉雄。……此词绍兴初盛传。初叙塞上荒凉景象,及国主蒙尘之惨。次叙孤臣报国忠诚及救民宏愿。末叙受知领兵,决心抗敌,必无不胜之理。入则宰辅,出则大将,天下安危,系于一身,观词之吐露,可以识其精忠矣。”
李纲写就的七首咏史词,以所咏时代先后,有《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雨霖铃·明皇幸西蜀》《念奴娇·宪宗平淮西》《水龙吟·太宗临渭上》《喜迁莺·真宗幸澶渊》,借历史上几个敢于面对强敌,精神振奋,却敌图存的英明君主的事迹,激励宋高宗克服畏敌心理,鼓起抗金勇气,表现出李纲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试读这首《念奴娇·宪宗平淮西》: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愬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貮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唐宪宗李纯期间,淮西乃唐代方镇,即淮南西道,后号彰义军,为吴元济所割据。元和十二年(817年),宪宗遣宰相裴度督师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生擒吴元济,淮西平。此词即咏其事。作者用史笔叙述并评说晚唐时代朝廷讨伐割据淮西的藩镇吴元济的史实。
这首词实际上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词。虽然全词通篇以客观评述的形式写成,并未如其他咏史词一般将作者自己写入词中,但它却极其含蓄隐晦地,同时也是确切无误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政治理想。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时,作者身为尚书右丞,曾带领京师军民抗击金兵,建立了赫赫战功。但他却因此而被排挤出朝廷,远调太原。临行时,钦宗手书《裴度传》赐予李纲。李纲深为感慨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可以看出,自比裴度的李纲在词中所寄托的,也正是他所盼望的朝廷能除奸扶正、不再压制抗金力量,使忠臣大将得以如裴度那样施展才力,挽救危亡。
从李纲的多首咏史词、爱国词看,其词雄奇壮阔,集叙事性与议论评说的完美结合,无疑直接开启了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以文为词”的滥觞与先河。
南北宋之交,空前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批充满爱国激情的杰出词人,使宋代词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词人身经丧乱之苦,出于对国事的关心,他们抒写重大题材,词风慷慨激昂,成为上承北宋苏轼、下启南宋辛弃疾的重要作家,其中以李纲、张元幹的成就最为突出。
张元幹(1091—1161年),福建永福(今永泰)人。北宋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围汴京,李纲亲征行营使抗金,元幹辟为属官。李纲罢职后,元幹亦遭贬斥,南迁后任将作少监。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因“避谗”致仕回乡,退居三山(今福州)。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是他于绍兴八年(1138年)写给因上书反对议和而罢职的闽籍同乡丞相李纲的,表达了他对李纲抗金主张的积极支持: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此词上片借景抒怀,写月夜登楼,怅望关河,深感自己孤立无援;下片回忆他随李纲十年前“气吞骄虏”的抗金斗争,抒发了“要斩楼兰三尺剑”,驱逐金兵、恢复故国的雄心壮志。
李纲、张元幹之后,南宋词人创作了许多以抗战复国为主题的皇皇辞章,风格苍凉悲壮。特别是辛弃疾及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辛派词人的崛起,使南宋词坛上抗战救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词史上看,词风从北宋的柔婉绮艳一变而为南宋的刚健雄放。从表现个人生活到表现民族兴亡重大主题方面看,最早的词人是南北宋之交的闽籍词人李纲及张元幹。
(作者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