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感受长白神韵 探索黑土奥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1-11-16 05:58:21

原标题: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引题)

感受长白神韵 探索黑土奥秘(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主题)

李洋

首批国家公园的公布,让各地自然博物馆热度空前。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东北虎标本成为馆内的“明星”展品,不少观众排着长队只为一睹“森林之王”的风采。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暨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为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其前身为吉林省博物馆自然部。2001年,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移交东北师范大学管理,形成“一馆二牌”建制。

独特的吉林地理元素、10万件各类标本、特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致力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以提高公众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主旨,着力打造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兽之趣”展区。李 洋摄

工作人员展示黑土标本。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李家鼎摄

长白山“搬”进博物馆

吉林生态环境优美,首美在长白山。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把长白山“搬”进了馆内,让观众切身感受长白山神韵。

长白山拥有完整的温带山地生态系统,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土壤、植被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从温带到寒带不同的自然景观。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采用仿真模拟技术,将长白山庞大的生态系统微缩到展馆中。在“山之魂”“林之韵”展区,模拟的垂直景观带有6层楼之高,顺阶直上游林海、观鸟兽,“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沉浸式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首先进入的是落叶阔叶林区,这里树木参天,森林茂密,白桦与山杨伴生形成独特的景观。抬头望去,树杈上栖息着两只全身金黄的黑枕黄鹂,仿佛就要一展清亮的歌喉。林荫下闪现出几只花尾榛鸡的身影。

顺着台阶往上走,一片红松林映入眼帘。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长白山现有的300多种脊椎动物,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一区域。林中有一只模样呆萌的黑熊,站在树洞旁觅食。黑熊视力较差,俗称“黑瞎子”,但嗅觉较为灵敏,会游泳,甚至可以横渡急流。

随着“海拔”升高,植被从阔叶林变成针叶林。耐寒的针叶林四季常青,独特的尖塔形树冠令人称奇。一只头部细长、背上长满刚硬针毛的野猪,正张嘴露出獠牙,与对面的东北虎对峙。野猪平时胆小怕人,但防御时却异常凶猛。东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凶猛、谨慎,独来独往,没有固定巢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处长白山支脉老爷岭南部区域,今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与东北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顺的狍子,它们胆小且生性好奇,一旦受到惊吓便会迅速奔跑逃离,但跑一段后常停下来回头张望。

台阶向上逐渐变陡,在悬崖峭壁间,一道“银河”凌空而下,这就是模拟的长白瀑布。遥看瀑布,似玉带天坠,蔚为壮观。

再往上走,严酷的自然环境使那些不惧风霜的劲松也销声匿迹,只有一片岳桦林在这里顽强地生存。在迎风坡上,由于疾风劲吹,岳桦的树干向着背风面倾斜生长,这种独特扭曲的造型,宛如艺术家精心雕塑的作品。

走向“山顶”,视线变得开阔。矮小的灌木、垫状草本植物和苔藓、地衣交织在一起,形成广阔的地毯式植被。眺望远处,可以看到长白山天池微缩景观。天池畔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由于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生长在这里的花朵硕大且色彩艳丽,花期短而集中。每当花季来临,各色各样的花朵争相绽放,绚丽迷人。

“蝴蝶谷”展区展示的蝴蝶标本。李 洋摄

吉林土贴上“身份证”

吉林黑土声名远扬,其实黑土是一个概括性名称,可以细分为多个土壤类别。吉林省现已探明192种代表性土壤类别。这些土壤标本齐聚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吉林大地的沧桑变化。

在博物馆土壤研究室,一袋袋土壤标本依次悬挂排列。每个袋子上都贴有标签,这是土壤标本的“身份证”,记载着它们的标号、采集年份以及产地的经纬度。为了采集、整理这些土壤标本,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土壤组工作人员花了6年时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老一代工作者就曾采集过一些代表性土壤标本。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受到当时技术水平限制,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无法长期完好保存。2014年,土壤采集工作再次启动。经过艰辛的野外采样作业,2019年,工作人员终于将全省192种代表性土壤样本全部集齐。

采集工作结束后,还要进行测量鉴定,将土壤制作成标本,分类保藏、展示。“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地之母’翻译成土壤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宇说。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层面临变薄、变瘦的压力。“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介绍,让公众对土壤产生科学的认识,呼吁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保护。”

科学分析研究土壤样本,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与吉林自然博物馆深度合作,探索通过研究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监测地区环境变化等课题。

原始牛骨架化石。李 洋摄

增长知识 亲近自然

“大约170万年前,第四纪更新世开始,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冰天雪地。这里生活着一群耐寒的哺乳动物,它们多数身披长毛,以适应严寒气候。”在“化石世界”展区,一群初中生认真听着讲解,饶有兴趣地观察着东北第四纪灭绝动物化石。

眼前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1990年出土于吉林松原,是我国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之一。披毛犀头上本来长有2只角,但由于是角质的角,不是骨质的,不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在它的旁边,是一具吉林乾安出土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原始牛生存于距今40万年-1万年的晚更新世。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这具原始牛化石,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堪称“镇馆之宝”。

猛犸象是冰河时期的庞然大物,曾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展厅里再现了猛犸象埋藏现场,猛犸象的头骨、门齿、下颌、脊椎等埋藏在土中。走进“探索之角”,通过观看影像,可以了解大型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发掘、修复、复原、装架的全过程。

在“蝴蝶谷”展区,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件珍稀蝴蝶标本陈列在环形展墙上,对面的声控幻像仪生动展示着蝴蝶的一生。从各类蝴蝶的产地、特征,到蝴蝶的身体结构、防御机制等,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小小的蝴蝶身上竟然蕴含了这么多奥秘。

欣赏完蝴蝶标本,还可以参加“蝴蝶探秘”体验活动。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制作蝴蝶标本,手绘蝴蝶制成“邮票”,在有趣的活动中增长知识。

“蝴蝶探秘”是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近年来主打的品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探秘自然”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奇趣甲虫”“鸟类野外识别”“植物奥秘”等多个主题活动。“‘探秘自然’让孩子们在城市里也能近距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占良介绍,目前,相关研学课程正积极走出展馆、走进校园,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近年来,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博物馆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联合举办“地球一小时”“世界老虎日”等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世界老虎日”来临之际,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近博物馆中的老虎,了解关于老虎的知识。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李中原说:“未来我馆将继续在科普教育、收藏研究、互动研学等方面下功夫,为公众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提供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 自然 博物馆 吉林省 土壤 标本 蝴蝶 化石 长白山 黑土 奥秘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