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牛非彼牛,叫海不是海,茶棚却无茶 有趣的满语和蒙古语地名

来源:辽宁日报     时间:2021-12-13 10:38:37

原标题:此牛非彼牛 叫海不是海 茶棚却无茶(引题)

有趣的满语和蒙古语地名(主题)

辽宁日报记者 张颖 贾知梅

辽宁有些地名读起来拗口,看完不知何意,比如乃林皋、奈林皋、达都牛录、号房、哈拉等。当你仅凭字面无法了解它们的意思时,就要想一想,它们有可能是由某一种民族语言音译、意译而来的。

辽宁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地名中多有体现。特别是满族和蒙古族文化,它们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被保留下来,而且也是当时当地民族历史与文化、风俗的见证。

115个牛大多指“牛录”

辽宁有115个村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中带有“牛”字。其中以沈阳为最多,有39个,新民市就有法哈牛镇,还有兴隆堡镇的温查牛村、老什牛村、金太牛屯村、昂帮牛村、敖多牛村这五头“牛”。铁岭、朝阳、葫芦岛各有11个。大部分带有“牛”的地名来源于满语“牛录”。

牛录是清朝八旗的基层组织,三百丁为一牛录,五个牛录编作一队,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编作一队,组成一个固山,固山就是旗,旗的主管人叫作固山额真。

铁岭县蔡牛镇蔡牛村,原称蔡牛牛录堡子,据说清初有个叫蔡牛的人在此任牛录官职,故名蔡牛牛录堡子。现存清嘉庆元年(1796年)铸古钟记载有“蔡牛牛录堡子”之称。

台安县西佛镇的西佛村原称西佛牛录,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为抵御明兵,在此设营,西佛为满族八旗首领名,牛录为官职名。达牛镇达牛村也是因为后金在这里设兵抵御明兵,原来叫达都牛录,达都同样是首领名。

114个旗与八旗制度有关

清代八旗制度是满族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辽宁保留着浓郁的满族风俗,地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

辽宁1.6万个村级行政地区中,114个带有“旗”字,57个以“红旗”命名,17个以“黄旗”命名,10个以“蓝旗”或“兰旗”命名,7个以“白旗”命名。

营口有23个带有“旗”字的地名,是全省14个市中最多的。1633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派八旗兵驻防盖州,1664年,设立盖平县,在这里施行旗民分治。这段历史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带有“旗”的地名。鲅鱼圈区的红旗镇原名万兴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长白山满族移民至此,改名为“正蓝旗村”。1962年“蓝旗”改为“红旗”,目前在红旗镇还保留着与满族八旗制度相关的地名,如蓝旗社区、东蓝旗村、西蓝旗村和红旗堡村。熊岳镇的厢黄旗村,盖州市九垄地社区的正黄旗村、正红旗村、厢红旗村,归州街道的厢兰旗村都是满族八旗历史在营口地名中的体现。

辽阳有黄金屯村和大黄金屯、小黄金屯三个地方,虽然地名中并不带有“旗”字,但也与八旗制度有关。据说清顺治年间,满族黄旗到此定居,命名为小黄旗堡。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黄旗家族将村名改为“小黄屯”,村中有识之士认为村北靠北沙河是块黄金宝地,将村名改为“小黄金屯”。大黄金屯,清代时叫“大黄旗堡”,后来人们都以黄金为贵,将黄旗堡改为黄金屯,希望此地人民生活富足。

营口市鲅鱼圈区的号房社区也没有“旗”字,但依然与满族八旗制度有关。顺治八年(1651年),镶蓝旗的塔阿他氏先祖怀他布和音德哥俩在这里跑马圈地,双方约定在三个时辰内马能圈多少地,就占有多少地,当时为了圈地,还累死了一匹马。乾隆时,外人来迁,必经号房挂号,方可入旗,所以才有了鲅鱼圈区红海街道的号房社区。

鞍山有11个以“红旗”命名的村以上行政地区,其多数从满族八旗制度而来,当年这里是清兵驻扎之地,如红旗堡村,红旗营子乡、红旗营子村等。

大连市普兰店区石河街道的黄旗社区在清代为满族正黄旗人居住的满族屯落,故名。

瓦房店市三台子满族乡的红旗村,因清顺治年间随八旗中红旗来此屯兵丁,得名红旗堡,后改为红旗村。

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的黄旗村,因马氏家族从北京草帽胡同移民此地定居,属满族人,系镶黄旗,故取此名。

16个扎兰都是蒙古语官职名

“扎兰营子”“扎兰沟”“他本扎兰”“扎兰波罗村”……辽宁地名中还有16个带有“扎兰”字样的地名。

“扎兰”是蒙古语,也是清朝时期军队组织名,等同于满语的“甲喇”,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也就是说今天辽宁叫“牛”的村当年的规模可能都不如“扎兰”大。类似的蒙古语官职名用在地名中的还有“章京”“庄头”“坤都”“梅林”“台吉”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他本扎兰村就是一个以“扎兰”命名,估兀日氏族名为“老五”的扎兰的居处,此人排行老五。“扎兰”为官名,“他本”为老五之义。

朝阳县木头城子镇的扎兰营子村因清朝时有一个官衔为“扎兰”的张姓蒙古族人在此定居而得名。

北票市的坤头波罗村因清朝时有一官衔是“坤头”的蒙古族人在这里居住,此地还有一个水泉,“波罗”在蒙古语中是水泉的意思。

北票市桃花吐镇有个坤头营子村,因为清代有个韩姓官衔“昆都”也就是“坤头”的人在此居住,故名“坤头营子”。

茶棚满语指捕鱼工具

茶棚村里没有喝茶的铺子,网户村的村民不上网,馒首村里也没有馒头铺……这些由满语音译或意译而来的地名真的让人猜不透。

新宾满族自治县茶棚村的“茶棚”二字是从满语音译而来,代表一种捕鱼工具。黑山县饶河镇也有一个茶棚村,它却是因为若干年前这里曾是茶棚经营处,后形成村落,故以此为名。

满语中“网户”表示的是一种臭根菜,是山菜的一种,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高科技的互联网一点都不沾边。辽宁有3个网户村,1个网户满族乡,前、后网户屯村各1个,还有1个网户屯村,这7个带“网户”字样的村,村民最初都不上网。

“馒首”二字跟我们熟知的主食馒头一点不沾边,在满语中它是一种野生植物,一种小根菜。辽宁有2个带“馒首”字样的村,分别是鲅鱼圈区红旗镇馒首山村、抚顺县后安镇馒首村。

新宾县罗圈村和沈阳市辽中区罗圈泡村,跟罗圈腿没什么关系。满语里“罗圈”指的是古时女真猎人用吊锅做饭的地方,类似我们今天的厨房。

“伙洛”,满语“村落”的意思。辽宁有5个带“伙洛”字样的村子。铁岭县的阿达伙洛村因清初努尔哈赤在此地实行满八旗制度,设立正白旗,乾隆年间形成村落后,取名“阿达伙洛”。“洼子”在满语里是指神奇的小动物蛤蟆,所以抚顺市东洲区的洼子伙洛村,翻译过来就是蛤蟆沟村。

海是山坡 皋是“沟”

大家都知道,阜新有个全国著名的海州露天矿,还有海州区。不靠海的阜新为什么会有海州呢?它也跟蒙古语有关。

蒙古语把山坡、坡地称为“海州”。今天的海州区所在地,300多年前有座寺庙名为海州庙,香火挺盛,在它周围就陆续有了人家,形成了海州庙村。

1936年,为掠夺阜新地区煤炭资源,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批准设置阜新市,市中心选址在海州庙村。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收阜新,海州的地名保留下来。

“皋”在蒙古语中是“沟”的意思,朝阳地名中有16个带“皋”的,阜新市有8个,铁岭市有1个。

北票市长皋乡,蒙古族起名为“查干皋”,是白沟的意思,后取谐音命名为“长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乡奈林皋村,蒙古语称“聂林皋勒”,汉语为细小河流之意。

北票市大三家乡乃林皋村,因此地为一条细沟,蒙古语为“那林皋老”,汉语谐音为“乃林皋”。

阜新县务欢池镇所辖的望山皋,200多年前,有郑姓人家从山东来此地落户,因他家南边有条河,南岸是一座山,一出家门就望见山,故此地得村名望山皋勒。

朝阳市双塔区北他拉皋镇政府所在地他拉皋,为“平原的河流”之意。今他拉皋所在地为一小平原,现已盖满居民住宅,在平原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无水沟壑。据当地老人回忆,此沟以前四季水长流,在上世纪90年代下游还有水流,现在已干涸。

北票市的娄家店乡、台吉营乡也有他拉皋之地名,其含义相同。

拉哈是黑色 勿兰是红色

“哈拉”代表黑色,“勿兰”代表红色,辽宁地名中带有这些字样的地名也不少,如哈拉户硕村、哈拉户稍村、哈拉哈村、哈拉贵沟村。比如哈拉户稍村,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东梁镇,相传200多年前,此地有一位姓胡的蒙古族人最早来此居住,因此地山上黑色石头较多,而演变成今名。

北票市的黑城子镇虽然在地名上看不出蒙古语的痕迹,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原来的蒙古语地名叫“哈拉浩特”,因原生活在这里的土默特部落的王子为争夺王位叛乱,被其父察觉后,将其遣到此处封地定居,这位王子绰号为“黑三爷”。所以黑城子镇的“黑”字由此而来。

“勿兰”有时也写成“乌兰”,在蒙古语中是红色的意思。建平县的勿兰勿素因一条红土沟和沟内长流水而命名。北票市马友营蒙古族乡的大勿兰村因此山坡处种植李树,成熟呈红色, 蒙古语称“乌兰”,后叫成“勿兰”,因此村较大,故称“大勿兰”。

朱碌科是心脏 昌图是草原

阜新地区在清朝初年以畜牧业为主,出现了大量与畜牧业有关的地名,如阜新马尔侵村是放牧者的意思。清朝中期以后,农业经济逐渐代替了牧业经济,地名上也同样有反映,如“他日阿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泡鲁音大巴”是生产笸箩的地方,“皂力营子”是储粮地窖等。

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在当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建平县的朱碌科镇,“朱碌科”是蒙古语聚力革的谐音,意为“心”“心脏”或“中心”。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有张姓二人来此地经商,附近地方以此地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而得名。

阜新有3个皂力营子,这个村名的出现意味着当时阜新地区的粮谷生产已有剩余。“皂力”是蒙古语“召里”的音译,汉译为“贮藏粮谷的地窖”。

昌图县地名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前两个字“常突”的谐音音译,意为“绿色的草原”。据《昌图府志》记载,在1806年建置之前,这里一直为我国少数民族部落所辖。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取“常突额尔克”前二字“常突”之转音“昌图”命名此地,“昌图”一名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了。从元朝到清朝,昌图基本上都是在蒙古贵族的控制下,昌图地名记载下了蒙古王公贵族定居于昌图的史实,如“王子村”“公安村”等。昌图现行地名中遗留下来的很多蒙古语地名及蒙汉结合的地名,反映了昌图蒙汉融合的文化背景。如“宝力”原名薄落屯,蒙古语是“居民稀少”之意,现在有宝力镇、宝力村、宝力社区、宝力农场等地名。

宽昌沟不宽敞 海棠山没海棠

朝阳的宽昌沟并不宽敞,阜新的海棠山没有海棠。

从地图上看朝阳的宽昌沟村地形地貌并不宽敞,所以这个地名并不是根据村形而得名的,而是蒙古语“诺颜博勒其郭勒”的汉译,“诺颜”的意思是王爷或官员,“博勒其”的意思是牧场,“郭勒”的意思是河流,也译为“沟”,原来名称可能是“官场沟”,后逐渐音译演化成如今的宽昌沟。

阜新有一处风景区叫海棠山,这座山最初得名并非因为漫山遍野的海棠花,而是因为最初名字源于蒙古语“亥台山”,与“海棠”音似而得名。

桃花池源自蒙古语“塔哈日”。清朝时期,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遣20户人家到这里设置驿马站,驿马站蒙古语命名“塔哈日”,后以“塔哈日”谐音“桃花池”。

水泉村位于阜新县八家子乡。清朝中期,有一户蒙古族人家来此地落户,因该地有一个水泉,这户人家就称此地为“阿日宝拉格”,后住户增多,形成村落,译汉语名为“水泉”。

关键词: 满语 蒙古语 地名 辽宁 语言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