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报】河北承德:让“久居深闺”的非遗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23-03-16 12:46:59

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选将营乡二道营村的铁艺灯笼非遗就业工坊展厅内,悬挂着形态各异的铁艺灯笼。

“这只灯笼是我太爷爷做的,年代太久远了,都不敢触碰它了。”铁艺灯笼非遗传承人张桂贞指着其中一只灯笼说道。转过头,她又指着另外一只灯笼说道,“这只是爷爷做的。”沿着展厅一只只看过去,4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灯笼讲述了张桂贞一家几代人与铁艺灯笼的故事。

在承德丰宁,这样的非遗就业工坊有8处。在带动农村群众学艺增收的同时,也积极推进了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非遗之花扎根民间 致富之路就在脚下

“手不要握得太紧,放松一点。”在铁艺灯笼非遗就业工坊里,学员们正在制作铁艺灯笼。张桂贞走近一位初学者,由于太紧张,对方出现了双手用力过猛的情况。

这些年,不断有附近的村民来到非遗工坊跟着张桂贞学习制作铁艺灯笼,大到70岁的老人,小到20多岁的青年,姐妹、婆媳、母女、邻居,大家聚在一起同堂学技。“农闲的时候在一起学习传统技艺,不仅提升了自身文化素养,还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大家都高兴着呢!”张桂贞说。

非遗工坊让年轻人看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纷纷选择加入其中,传统技艺也后继有人。 非遗工坊的建设,有效促进了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满族传统木作技艺、铁艺灯笼等产业项目的大力发展,该县非遗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千万元,非遗工坊产品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实现了工坊就业人员年人均增收1000-3000元的预期目标。

非遗活力迸发生机 传统文化赓续传承

画线、掐丝、洗砂、上色……承德市兴隆县郑氏砂画展室内,不多时,一幅精巧艳丽的砂画便呈现眼前。梅兰竹菊、京剧脸谱、山水字画、花鸟唐卡……一幅幅砂画让前来参观的学员们赞叹不已。

“太好看了,很难学吧?”

“我一点画画基础也没有,能学会吗?”

作为清朝末年“郑氏砂艺”创始人郑克祥的第五代嫡孙,郑铁军对于这些感叹早已司空见惯。这门利用天然彩砂纯手工制作的传家手艺已有160多年历史了,因中工艺精巧、线条舒缓流畅、画面平滑结实、彩石清晰可见而闻名。虽然守着这样一门民间工艺,但郑铁军没有“吃老本”,而是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重点研发创新,研究出“一根银丝成砂画”“立体砂画”“水晶砂画”等技术。如今,郑氏砂艺已经由单一京剧脸谱发展出100多个品种。他的《京剧脸谱》《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被首都博物馆收藏,《乾隆皇帝大阅图》被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很多作品还远销美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开展前期培训和免费提供原材料、定期回收作品,能够确保贫困人口达到零投资、零成本、高回报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学会简单的技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用撇家舍业。”说起带领农民致富增收的故事,郑铁军满是自豪。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前来学习的学员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能胜任的图案。根据尺寸不同每幅画可以有15元到45元的收益。

在郑铁军看来,大规模地培训周边人,就提升了传承活力,迸发了非遗的活力。从经济上来看,非遗工坊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从文化上来看,传统文化得以更好接续传承。

据介绍,近几年丰宁多次举办非遗传承人、非遗管理、经营人才培训班,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增强传承活力,提高非遗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并制定激励机制,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在各工坊的推荐下,丰宁将剪纸工坊、木作技艺工坊、铁艺灯笼工坊的23名优秀学员确定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该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鲜力量,使传承队伍不断壮大。(袁晴 袁雪梅)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