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态:张謇与近代校园建筑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3-05-19 09:05:49

作者:黄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是清末实业教育救国的典范。1902年5月至1905年4月,张謇凭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学校建成时,张謇曾自豪地声称:“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

从1902年到1926年,张謇从南通到他的故乡海门常乐,共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共370多所学校,构建起完整的示范性学校教育体系,为整个南通乃至整个中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上述370多所学校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校有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6年兴建的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和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等。


(资料图)

张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实业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行家。《张季子九录》记载了张謇关于建筑的独到见解,“所最注重者,则择地”“便于交通,便于开拓者为宜”“宜少辟门径,以便管理者观察”“馆中贯通之地,宜间设广厅,以备人观者憩息”和“隙地则栽植花木,点缀竹石”等。张謇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消化西洋建筑先进技术和全新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点。

中国历来对书院、学堂等教育设施的选址颇为讲究,一般考虑在风景秀丽、远离喧嚣的地方选址。张謇对通州师范学校的选址也不例外。他认为学校的选址,一方面须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他亲自考察了位于通州城(今江苏南通)东南濠河边的古刹千佛寺所在地,此地三面环水,有数十间房屋,千佛寺旁有些空地,空地上有遗存的建筑材料可利用,此地乃建设学校的绝佳之地。因此,学校于1902年5月开始动工建造,历时近3年建成,共营造出41亩地,建造平房104间,楼房172间,廊庑116间,能容纳300多人住宿、学习。之后学校又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增添了博物苑、测绘所、休疗室、农学教室、贫民小学、农场等一些基础设施。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选址,均选在临近濠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之处。

张謇在南通所建各类学校的整体布局上,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代群体建筑布局的特点,强调中轴对称。其中,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建筑布局就很有特点,学校南北向布置以表门(校门)、客厅、诵堂、礼堂、时孙堂与寿松堂为对称中轴线,生活区和教学区分列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濒临濠河,秩序井然,建筑整体层次清晰,采光通风优良,空间序列完整。学校前后建筑围合成矩形院落,两两之间有连廊相通,整体保持了传统合院的特征,紧凑而不封闭,典雅而不失灵气,展示出校园建筑文化的包容与和谐。师生身处其中,领略到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谐感。

20世纪初,南通城内的学校建筑受张謇建筑观的影响,在学校大门、建筑主入口以及连廊等地方出现了一些西洋元素,但学校内的大部分建筑仍然保持中国传统书院和园林建筑的特点,如传统的坡屋顶形式与门窗样式、黑色的蝴蝶瓦与观音兜式的山墙。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大门的门楣上,采用纯粹几何形式的构件与图案,立柱采用砖石材料辅以混凝土构件,部分突出墙面,柱顶出现柱帽和一些横向线条,立柱之间辅以拱券结构相连接,整个大门有着强烈的光影感,呈现出近代折衷主义的意蕴。一些学校建筑的走廊和阳台同样也采用拱券结构,个别建筑主入口处的门头上出现了铁艺线脚。这些西洋符号在学校建筑中的出现,展现出南通各学校师生的开放胸襟和国际视野,体现出师生敢为人先的品质。

这些学校不但建筑隽秀,而且环境优美。张謇这样描绘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通校有桥,桥有三带,校有河,河有岸,砌以石,有墩壅以烁”。学校三面环水,建筑间花草树木搭配精巧,荷塘田圃错落有致,名木古树交相辉映。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内有一荷花池,荷花池边有“存雅斋”“惜景轩”“鉴止亭”“九曲桥”“斗南庼”“息焉游焉之室”等景点,这些亭堂轩榭虽为人作,宛若天工。要说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是一所园林学校,真的一点也不为过。学校的校园环境景色给师生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对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謇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十分关心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他亲自为学校内的重要建筑题词,并制成匾额,置于建筑的主入口或师生经常出入之处,以便他们日有所醒,夜有所悟。这些题词包括校训,如“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爱日、爱群、爱亲、爱己”“诚恒”和“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等,也有一些勉励之词,如“言有坛宇,行有坊表,学成师范;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唐秀礼容”“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其所凭依,其所自为”“求于五洲合智育体育,愿为诸子得经师人师”等。这些建筑上的题词指明了育人规范与道德准则,激励并熏陶着学校师生,为校园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通近代学校的建成与运行是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他“中体西用”建筑观的有力践行,为南通近代校园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模板,也为近代南通城市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南通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9日 16版)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