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 > > > 正文
漫长的基金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时间:2023-06-15 06:21:42


(资料图片)

【市场敏感】

封闭式权益基金应当“向前看”,例如对于建仓时点,对于管理费,对于何时可做特殊打开,也许都在可以考虑的范围内。

魏敏

日前,一批成立于2020年的“三年持有”权益基金产品到期,36个月“漫长的季节”之后,基民等来了可以赎回的那一天。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28日正式届满的“三年持有”类基金产品共有8只,规模从1亿元到110亿元不等。业绩方面,8只产品业绩大部分斩获正收益,但首尾业绩差距较大,竟然能超70个百分点。同时,自5月28日至今年年底,还有另外15只“三年持有”基金产品运作期将满。不过,从目前的业绩表现来看,仍有10只产品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负,其中不乏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

从上述基金三年收益率来看,对比同期普通开放式混合型基金似乎全无优势,那么这些基金漫长封闭期的意义何在不禁令人深思。回首过往,买进去就得被封三年的这种权益基金能卖得出去,大多还是因为基民对彼时市场热度能维持住的憧憬。2020年,基金赚钱效应显现,投资者抱有较高期待,基金发行热度较高,涌现出多只爆款基金。三年封基当中的业绩领先者多在2020年上半年发行,迅速建仓后收益颇丰并保住了“胜利的果实”。而成立于2020年下半年,市场处于相对高位的此类基金,则时运不济,浮亏居多。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形势比人强”,再牛的基金经理没赶上趟也不行。并且近几年市场风格转换之快速与极致,人所共知。白酒、医药、新能源、AI、TMT、中特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基金经理也是人,资源禀赋与能力圈各有不同,没有谁敢夸口对所有行业都擅长且可以切换自如,想一招鲜吃遍天不再可能。

通常而言,基金封闭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基民“管住手”,可以解决持有人因频繁申赎而导致的“基金挣钱,基民不挣钱”,买在高点、卖在低点的弊端。但基民牺牲了流动性,三年内家里要用钱的大事小事都没有赎回基金,到期后如果还要承担亏损的结果,这种体验感肯定一言难尽。对这样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肯定在今后会敬而远之。同时,这三年基金公司所收取的管理费标准就存在疑问,业内外均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将来很可能在此类基金的管理费收取上,会有自上而下的变革,比如浮动制,给基民挣钱了才能收管理费,造成亏损则不应收取。这一点相对开放式基金来说,也更具备操作上的可能性,因为封闭基金这种账好算。不独公募如此,2020年多家百亿级私募也发行了三年封闭期产品,部分私募还推出了封闭期长达6年甚至15年的产品,但如今看来,业绩也同样不尽如人意,大多处于浮亏状态。

“基民爱乱动的手被管住了,却依旧赚不到钱”,“引导投资人高买,禁止投资人低卖”,成为此类基金当前被诟病的要点所在。从基金业绩去看,并不能说投资者指责得没有道理。从业绩归因去看,不少中长封闭期基金与开放式基金在运作并无多少差异,部分基金经理的操作可能更为激进,因为没有了短期赎回的流动性“后顾之忧”,错了可以有“硬扛”的时间与空间。但在这几年形近极致的市场风格切换或者行业轮动当中,产品净值一旦快速下跌,短期再想弹回来又谈何容易,遑论此类公募基金一般并没有股指期权、个股期权等衍生工具作为技术手段来对冲大盘不稳的风险。

实际上基金公司持续加大对“持有期”产品的布局,以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也不过区区数年。要知道在过往,这种与股票相关,一“封”数年的基金在业内外看来均属不切实际的“梦想”。因而,尽管波折已至,封闭式权益基金还是要“向前看”,例如对于建仓时点,对于管理费,对于何时可做特殊打开(比如投资范围出现严重背离),也许都在可以考虑的范围内。

(作者系上海高校教师)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关键词: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