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2-12-11 06:58:06
【艺术手札】
作者:莫晓松(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在此前举办的我的个人画展上,以工笔花鸟为主题的“素心蕴美”部分有四十多幅作品,是我习画三十年来的创作主线。我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探幽析微,追摹宋元,九朽精工,写意造境,孜孜以求,于时代中呈现感悟意象,以花木情怀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作为一名工笔花鸟画家,要以独有的敏感与细腻,从绘画本体最自然的状态出发,诚实面对中国画于传统意义上的表现力的优势和局限性,展现对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的感悟,以内心深处的体察,精妙创真,表现中国传统绘画逾千年历久而弥新的无尽魅力。在这里谈谈我的几幅花鸟画创作。
(相关资料图)
雨林清光之三(中国画) 莫晓松
在带领同学们写生时,我反对大场面的对景描摹。写生不是比场面气势,不是作秀,不是去完成一幅作品。我们面对花木写生,是去深入研究花木的生长规律以及花草和人内心的交融。如我在创作《版纳之晨》时,画中的龙胆树叶瓣的正背变化及生长形态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是完全依据现场写生,而是回家后在画室归纳整理完成的。用何种笔法才能将热带植物叶片的变化处理得当,将植物舒展的线性抽象之美与叶面的精致表现得淋漓尽致,需要反复琢磨。作品中,我以白描淡墨创造出一种花木神态。画面以虚写实,空有大片留白,植物枝叶纵横交错、穿插自如。中锋侧锋随意转换,虚接实收或实出虚连,使得墨线交会中满含生机,植物的灵性跃然入目。
我在2001年受郭怡孮先生“大花鸟精神”的影响,开始关注热带雨林题材。展览中有三幅以水墨形式表现雨林的作品,前后耗时三年完成。
微茫(中国画) 莫晓松
作品《藤雾若寂》将衰朽与新生置于一体,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之外,更重要的则在于传达一种哲思。我在创作中完成的是关乎时间叠加空间从而转换心性的游戏,且是在素纸素绢上进行。人生如寄客,但并不意味着无处落实,寄在热带雨林之中,寄在当下,寄在真实的世界中,这便是生命的落实。我将毛笔侧倒,一笔一笔横点过来,墨落在纸上,仿佛锥子形状的小点,类似于披麻皴,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近景点,远景则不点,或是在低凹的地方点,高凸的地方则不点,这就形成了远近凹凸的视觉效果,产生出画面的空间感。用浓淡不一的小密点控制表现每一根藤条的形状、走向、阴面、阳面,圆润凝重的横点错落布局,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点成片。远看整体效果,与印象派笔触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中西融合突破了传统工笔精细笔法的束缚,也营造出热带雨林烟雨朦胧、变幻多姿的感觉。
作品《微茫》则画出雨林中高大乔木枝干层叠的景象。反复勾勒的细枝,近看有重叠错落之感,远观树枝虚虚实实,求得整体效果。墨色重中有淡、实中化虚,枝叶厚薄、远近都在相互穿插中变化,简单的线条组合为丰富的形象。此幅作品以空白的“虚”作为制约,使各种繁杂的线条形态符合绘画的空间规律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密不嫌迫塞,疏不觉空松,朦胧淡雅成为作品的基调。
藤雾若寂(中国画)莫晓松
《天堂之梦》是我在考察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后创作的作品。该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枝干层层相交穿插,从地面向上生发的叶片带有透视角度,由低渐高,由实化虚,与树枝相交会,呈现八面出枝之貌。中间点缀白鹭以增加画面的黑白灰对比。在色调处理上,我以重墨深景为主,层层积染,叶面的处理要留气口,不能平染,虚实结合,轻重得当。因为是大场面,要表现出透着光斑的纵深感,也就是山水画中的深远之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言:“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这种积墨法一般由淡墨开始积染,待第一层墨迹稍干,再继续画第二遍、第三遍,这样反复皴擦点染,为避免染僵,可在泼水泼墨后再点、再皴、再勾,直到画足为止。此法难于掌握,但可使物象具有苍茫厚重的感觉,更加耐看。《天堂之梦》采用的是熟绢,为了增加墨色晕化的丰富性,我先在其背面托一层生宣纸,这样既有熟绢渲染的质地,也有从背面泼染的水墨淋漓之感。我在生熟相互为补的绢上以墨为骨,运用不同层次的墨色反复叠加,层层皴染。总之,以积墨法为最难,墨上加墨,层层叠积,还要笔笔清爽,互不相碍,交杂处不乱辙迹,厚重中不失空灵。
多次去西双版纳写生以及和朋友们深入亚马孙热带雨林等地考察,打开了我的眼界和花鸟画创作思路,使我逐渐寻找到了花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寻找到了走向世界的大格局。以热带雨林为主题的创作刚刚开始,难度很大,我的目标是画一百幅热带雨林题材的作品,尝试突破历代文人花鸟画的范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1日 09版)
关键词:
上一篇:摄影与诗歌的“对话”
下一篇:海龟“产床”守护记
“少年航天科普特训营”举行,VR空间站引关注